【文旅视野】《最后的奉献》:工业精神与艺术咏叹的时代共鸣
更新时间:2025-08-04 18:30 浏览量:1
工业精神与艺术咏叹的
时代共鸣
《最后的奉献》:
文旅视野
“百团百角唱潇湘”活动落下帷幕,由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选送、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作演出的歌剧选段《最后的奉献》荣获“十佳节目”,主演苏阳获评“十佳演员”,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获颁“优秀组织奖”。这一“大满贯”佳绩,不仅是此次赛事的卓越成果,更彰显了株洲作为“歌剧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堪称以艺术形式生动诠释工业精神的典范之作。
“歌剧之乡”的底蕴:
七十载扎根人民与工业沃土
株洲“歌剧之乡”的美誉,深深植根于这座“制造名城”的工业根基与人民生活实践,是七十余年艺术创作历程积淀的必然结晶。
在题材的人民性方面,株洲歌剧始终立足现实土壤,聚焦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从《从前有座山》中饱含乡土气息的乡野吟唱,到《沥沥太阳雨》里浸润生活温度的革命乐章,再到《英・雄》中彰显崇高信念的激昂旋律,其创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融入建设者的实践印记。当前,《最后的奉献》(原创歌剧《我有一个梦想》选段)将七十年来中国机车史,提炼为舞台上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摒弃脱离实际的空泛创作,始终坚持为生活与时代发声。
在艺术传统的延续性上,长期的坚守与积淀塑造了独特的艺术特质。通过持续扎根现实、服务人民的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培育了广泛的观众群体,构建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为艺术精品的持续涌现奠定了坚实的系统基础。这种坚守使株洲歌剧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为《最后的奉献》此次参赛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城协同之作:
精神内核与集体力量的共鸣
《最后的奉献》的成功,是全市多方力量协同合作的成果。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市总工会深度参与,市文旅广体局全程保障,市戏剧传承中心全力创排,各方力量凝聚合力,推动作品从构思阶段走向舞台呈现。国家级艺术基金的支持与“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认可,更体现了专业领域对该作品的高度肯定,充分印证了工业文明的硬核力量与艺术表达的柔美韵律,实为同源共生的文化共同体。
在弘扬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最后的奉献》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作品所歌颂的“自力更生、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工业精神,是历代中国建设者共同的精神旗帜;其对建设者奋斗历程的深情回顾,既是对辉煌岁月的崇高致敬,也呼应了当下对实干精神与坚守品质的时代需求,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艺术的深远影响:
为默默奉献者奏响时代强音
《最后的奉献》的舞台演出虽已落幕,但其艺术感染力在观众心中与城市记忆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品以歌剧特有的恢弘抒情风格,将厚重的工业历史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让默默奉献者的事迹发出震撼时代的声音——那些在车间中辛勤劳作的身影、在图纸前彻夜钻研的灯光,都凝聚成舞台上动人的艺术形象。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舞台上的表演者,更属于所有为中国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包括流水线上擦拭机床的工人,实验室里专注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所有将青春奉献给中国工业事业的“无名英雄”。
当工业生产的轰鸣声依然回荡,当建设者的脚步依然坚定,《最后的奉献》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便不会终结。因为在株洲、在湖南、在全国范围内,工业发展的脉搏始终与艺术创作的活力同频共振。作品所歌颂的奉献精神,并非终结的乐章,而是代代传承的精神火种,终将成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文化根基,使每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成为时代发展史诗中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