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文苑热土|话剧《先生来了》:点燃当代的鲁迅炬火

更新时间:2025-07-17 05:02  浏览量: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前,昆明老街马家大院上演了一部特殊的原创话剧 ——《先生来了》。该剧由云南省话剧院著名演员、“先生剧社” 创始人董明老师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崔俊、张钰晨等演员联合主演。它以鲁迅的梦境为叙事核心,以《梦》为序章,串联起《故乡》《辫子》《读书人》《药》《狂人》五大篇章,让鲁迅本人跨越时空,与闰土、阿 Q、孔乙己、朱安等笔下人物展开灵魂对话。在百年老宅的庭院廊柱间,一幅 “现实与虚幻有序碰撞” 的沉浸式精神图景就此铺展。

话剧《先生来了》实现了从文字符号到立体生命的转化,其最大突破在于:它让鲁迅从教科书里的静态形象,变成了舞台上能与观众对话的 “活人”。这种 “活化” 是如何实现的?首先,鲁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推入自己笔下的世界,与阿 Q、孔乙己等角色交锋、自省。这种 “梦中审判” 的结构,将人物的思想斗争具象化为戏剧冲突,让观众能直观感受到鲁迅内心的挣扎与突围。其次,舞台上的实时影像会捕捉演员眉间的细微波澜,投射出思想的激荡;简朴道具在光影流转间仿佛穿越百年,尤其是雨伞道具的运用堪称精妙 —— 旋转、开合、聚散的动作,既是江南烟雨的意象,又似无形的牢笼或吞噬的巨口,舞蹈化的演绎让无形的精神桎梏变得可视可感。再者,古筝、琵琶、二胡的弦音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尖厉刺耳,仿佛灵魂在枷锁中挣扎的呻吟,它们融入角色的骨血,唤醒观众沉睡的集体记忆。当 “分明是吃人的家伙” 的阴冷笑声,与象征 “药” 的鼓声在庭院上空碰撞回响,观众仿若置身于鲁迅笔下那个令人窒息的世界,感官的颤栗与思想的剧震交织,绷紧每一根神经。

从历史记忆到当下共振,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动年轻人,更在于它让百年前的困境与当代人的生存体验产生了联结。剧中人物超越文本的呐喊,构成了对观众灵魂的尖锐拷问:朱安那句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谁来保存我呢”,撕开了历史叙述中被遮蔽的女性悲剧与包办婚姻的残忍本质,她 “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 的认命与不甘,是对 “礼教吃人” 最沉痛的个体化控诉;孔乙己在 “读书识字有错吗?” 与 “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 的自辩中挣扎,迂腐可笑的表象下,藏着知识尊严与生存困境的无解悖论;阿 Q 高喊 “革命了造反了”,却被斥为 “狗一样的东西,也配革命?”,他精神胜利法的荒诞,在剧场空间中引发刺骨的悲凉与警醒 ——“当你瞧不起阿 Q 的时候,你也许会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句话刺破了当代人用 “躺平”“自嘲” 掩盖自身无力感的现状。这些角色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成为穿越时空的叩门者,他们的困境与诘问,直指当下社会中犹存的麻木旁观、精神胜利、对弱势者的漠视以及被异化的生存状态。这种自省式观剧体验,让鲁迅的批判转化为观众自我革新的动力。在马家大院里,人血馒头的腥气仿佛尚未散尽,闰土的叹息还在耳边回荡,历史不再遥远,而是可触摸的 “此刻”。

董明先生曾自述,他 “闭关” 研读《鲁迅全集》,将鲁迅的思想内化后,再外化为舞台行动。这种以生命诠释经典的虔诚,正是作品创新不流于表面的根基。文化传承的本质是 “点燃心火”—— 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用当代语言重释精神内核。正如周令飞先生所言:“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从平面阅读鲁迅到立体视听鲁迅,新时代传承优秀文化要有新方法。” 鲁迅的 “炬火” 从未熄灭,它通过创新的形式、真实的情感、开放的姿态,点燃每一代人的自省与勇气。当剧场灯光渐暗,一道素白长幅如历史卷轴般垂落楼前,“民族魂” 三个墨字在幽光中铮然浮现。青年缓缓起身,凝视那飘荡的魂幡,喉间无声涌动着一句 ——“先生,我懂了”。这瞬息的静默,恰是百年炬火穿透铁屋后,在当代人眼底烙下的觉醒刻痕。当观众走出剧场,带回生活的不是教条,而是面对困境时 “向死而生” 的信念。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