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中国之声,何以传远?

更新时间:2025-08-01 18:53  浏览量:1

文 | 纪晨

4月12日至5月28日,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在上海举办。此次展演汇聚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贵阳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宁波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等10家全国优秀乐团,奉献20场高水准音乐会。

4月12日,上海交响乐团以三首委约作品为展演拉开序幕 祖忠人/摄

7月26日,“时代交响”——新时代音乐创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上海举办。会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围绕“新时代的音乐‘新’在何处”“中国音乐在世界艺术格局塑造中何为”等议题,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凝聚共识,为推动新时代音乐创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何以为“新”?

要推动新时代音乐创作迈向更高水平,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核心问题——究竟该如何定义这个“新”字。

作曲家唐建平认为,“新”的本质是创作出契合当下时代的优秀作品,而非简单延续20世纪“新音乐”的概念。他强调要以发展眼光看待“活化的传统”,目前不少当代音乐创作对传统的负载,还停留在“用了戏曲、民歌就是继承传统”的浅层思维。作曲家贾达群认为,“新”在于艺术本体的突破:不应止步于题材、旋律等表层形式的翻新,而需在结构逻辑、语言体系等艺术本体,以及思想内涵、文化精神等深层维度实现突破。对交响乐而言,真正的创新不在于听觉效果的新奇,而在于作品是否蕴含深厚思想与独特结构。

指挥家叶聪从实践角度提出,“新”需兼具个性、感染力与突破性。个性是“新”的核心,若与他人作品相似则无从谈“新”;同时,个性需与感染力并存,否则便失去艺术价值。他鼓励突破固定结构束缚,并举例,当代中国的作曲家们常被西方曲式中的“A-B-A”结构束缚,但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循固定结构依然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打破束缚恰是探索“新”的更多可能。

作曲家周湘林则勾勒了通往“新”的路径:面向现代化,需借助新技术、新工具、新语境重构音乐表达(如电子音乐、人工智能的应用);面向世界,要让本土基因与全球共识产生“化学反应”,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搭建理解桥梁;面向未来,需探索新技术与跨领域融合(虚拟现实、跨界交流等)。他同时强调,创新需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延续民族精神基因、红色基因,更要以“创造”彰显引领性,呼应时代对文化价值的呼唤。

与会作曲家中,90后的龚天鹏是最年轻的一位,但他尤为看重个人与时代共舞的使命。他以唐诗为例阐释道:唐诗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其中鲜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既能让权贵阶层产生共鸣,也能贴近百姓心声,既饱含时代气象,又深植大众生活。他认为,交响乐创作可借鉴此道,“当国家、艺术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时,艺术既能包容多元,也能被广泛接纳,这是民族文明走向长久辉煌的开端。”

何以为“真”?

与会者普遍认为,优秀音乐创作离不开“真情实感”,而个性辨识度的形成则是作品生命力的关键。

音乐理论家杨燕迪提到,古今优秀创作皆“有感而发”,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在战火中的创作,正是以血与火的真情实感催生了深刻作品。他提出,个性辨识度源于四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对民族文化根脉的理解、对艺术传统的深度吸收、对个人禀性的充分发挥。这四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在创作者心智中产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独特风格。

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陶陌则直击当下创作痛点:不少作品重“说明”轻“表达”,甚至互换作品说明仍能成立,暴露了“不用作品本身说话”的问题。他认为,唯有作曲家做到真诚表达、自信创作,让音乐成为最有力的语言,作品才能被院团认可、受观众喜爱,拥有长久艺术生命力。

何以为“广”?

如何让中国音乐作品被更广泛地聆听?各大院团负责人分享了实践经验与思考。

日前,各大院团陆续公布的新乐季计划中,中国作品的上演已成为共同亮点。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尹波介绍,乐团下个乐季将首演大型新作品,并复演过往委约作品,但他坦言“作品需多演才能深入人心”,单靠一个乐团难以完成推广,需更多院团协同发力,通过反复上演扩大影响力。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认为,联合委约是有效方式——既能降低各团成本,又能让作品通过多个委约院团反复上演,提升全国范围内的上演率。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介绍,该团在举办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时,特意将中国作品纳入比赛曲目。这一举措旨在通过赛事平台,推动中国作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演绎,进而助力其在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拓展。面对国内观众,乐团定期与网络上的古典乐迷开展线下面对面沟通,在音乐会选曲时积极征求乐迷建议,这让乐团能更精准地演绎观众喜爱、想听的中国作品,实现专业推广与大众需求的有效结合。

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从民乐团调任到交响乐团后,面对“西方作品演不完,无须急着创作”的声音,他坚持“中国作品创作是必须的”:“我们讲究守正创新,演好西方古典音乐的同时,更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讴歌时代与祖国——我们是党和国家培养的乐团,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将民乐领域经验融入交响乐团,通过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重奏,逐渐扩大编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创作作品,这些新作品无论在商业演出还是惠民演出中均广受好评。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乐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杨飞表示,乐团自成立起就定位为江南文化与江南音乐的传播者,委约创作始终紧扣这一定位。建团至今,乐团已赴16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个城市巡演,带去的不仅有改编的西洋作品,更有中国作曲家创作的、蕴含江苏地方特色的原创佳作,为世界乐坛吹进“东方新风”。

何以为“源”

中国文联副主席、指挥家俞峰总结道,音乐创作需回归“艺术为民”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作品的中国性、民族性与文化标识性。他强调作曲家应兼具深厚素养与创作热情,既能驾驭深刻内涵,又能创作出通俗且影响全球的作品。关于创新,他指出需“站在巨人肩膀上”——历史上的突破本质是为挣脱形式对思想情感的束缚,核心是以内容为王,当内容需要更充分表达时,自然推动形式创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历史必然,而真正的艺术价值,最终要回归人的价值。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则着眼国际视野,指出在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中国音乐国际传播仍显滞后。他直言,当下创作虽数量可观,却进入瓶颈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仍需打磨。他呼吁探索更新风格,推动中国音乐迈向新境界,无愧于时代,让后人认可这一时代的成就。

新时代音乐创作需在敬畏传统中实现创造性转化,深挖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基因,以“新表达”承载“中国价值”,彰显“中国美学精神”,最终让中国音乐成为沟通心灵、凝聚共识的世界语言。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