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央视恩怨26载,憋了一肚子气的陈佩斯,终于借着《戏台》反击了
更新时间:2025-08-05 00:50 浏览量:2
编辑 | 八瓜鱼
德祥大戏院后台,军阀洪大帅的枪口直指戏班班主:“霸王不能死,必须过江!”
这荒诞一幕在陈佩斯电影《戏台》中上演时,影院里爆出阵阵笑声。但很少有人想到,这幕戏中戏,正是陈佩斯憋了26年的一口闷气。
1999年,陈佩斯在音像店发现一个刺眼的现象:货架上摆着央视下属公司发行的《吃面条》、《警察与小偷》等8部小品VCD。他万万没想到这些承载着他艺术生命的作品,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私自出版销售。
而更让他心寒的是与发行方好言沟通时,对方因背靠“央视”而不屑一顾的态度。多年后回忆此事,陈佩斯坦言:“我可以忍受经济上的损失,但我无法容忍他们对我们如此漠视,甚至是蔑视。”
在自身权益和人格遭到接连打击的情况下,这位春晚“台柱子”做出了惊动整个文艺圈的决定——把央视告上法庭。2000年,法院判决央视赔偿16万元侵权费。但赢了官司的陈佩斯却输了人生。
自那之后他再未登上春晚舞台,就连整个娱乐圈也找不见他的踪影。而据知情人士透露,陈佩斯离开央视的内幕不止于版权纠纷。
早在1998年春晚表演时,陈佩斯便遭遇话筒失灵、头套脱落、音效缺失等多种事故,工作人员不仅毫无失职的歉意,反而轻描淡写以“设备故障”为由多次搪塞。
更让陈佩斯无法忍受的是每当他想在小品中加入新创意时,春晚导演总是一票否决他的想法。日益逼仄的创作环境和审查难关让他直言“央视创作环境太窒息”。当艺术成为被操纵的木偶,他毅然决然的选择拂袖而去。
在此后消失的二十多年里,陈佩斯选择在话剧舞台默默耕耘。2015年,话剧《戏台》横空出世,该话剧讲述民国乱世中一个戏班拼死保住一出戏的故事。
明眼人一眼看出来,舞台上跪着求生的班主侯喜亭,就是陈佩斯的自我代入。而在10年后,陈佩斯更是选择将这该话剧搬上影视舞台,电影中军阀洪大帅的所作所为,宛如当年央视冲突的艺术再现。
影片中洪大帅对京剧一窍不通,却完全凭借个人喜好强令改戏:“项羽不能自刎,必须过江东山再起!”后面他还将包子铺伙计错认成“名角”,逼迫其登台演出。最终面对艺术家的抗议,他枪柄一横:“说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如此讽刺的情节无一不在映射当年央视领导不懂艺术的强权决策。唯一不同的是当年无力反抗的陈佩斯,如今却选择为自己狠狠出一口闷气!
虽然《戏台》的“戏中戏”十分讽刺,但它的戏外戏,更加荒诞。
陈佩斯将《戏台》搬上银幕的过程,恰似电影剧情的现实翻版。前期资本五次撤资,只因陈佩斯拒绝加入穿越元素和流量明星。面对投资方“电影赔钱会让投资人死,但明星还能浮上来。”的强势插手,深谙其道的陈佩斯,选择抵押北京房产孤注一掷。
然而上映前夜,危机再现。
《长安的荔枝》等片突然宣布提档,与《戏台》撞期。面对流量大片的夹击,陈佩斯只能含泪撤档。首日排片率惨跌至5%,点映票房仅26万,网上嘲讽“只配在老年大学放映”。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为徐峥伸出“特殊援手”的黄渤再一次出手。
他不仅分文不取出演角色,更签下特殊合约:划掉2000万片酬,改成“赚钱再分账”模式,除此之外,他还自掏150万垫付道具费。而尹正、姜武等实力派演员也零片酬加盟,只为向坚守艺术的剧组注入生机。
但真正的转折来自观众。
《戏台》上映后口碑炸裂,上座率暴涨600%,院线连夜重排场次。短短7天,票房逆袭突破2亿,完成从26万到2亿的惊天跨越。社交媒体上,“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的声浪淹没了当初的嘲讽。
而就在《戏台》上映第四天,前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在社交平台写下两个字影评:“真好”。看似简单的两个字瞬间激起千层浪。
哈文曾三度执掌春晚,在央视体系内分量极重。她的发声被解读为一次迟来的艺术平反——毕竟当年陈佩斯因坚持版权原则离开时,哈文还只是央视小编导。
更有深意的是,今年7月底陈佩斯重返央视电影频道。一句“好久没上电影频道了”道尽沧桑,标志着双方26年冰冻关系终于有了实质性破冰。
朱时茂曾评价老搭档:“他活得清苦,但有骨气!”这份骨气贯穿陈佩斯艺术生涯。当央视舞台对他关闭,他在话剧领域开辟新天地;当资本对《戏台》摇头,他抵押房产孤注一掷。
如今71岁的陈佩斯,将电影收益投入传统戏剧保护基金,扶持濒临消失的民间戏班。他带着儿子陈大愚同台,竭尽所能把一身本事手把手往下传。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时隔26年,陈佩斯终于可以为当年的自己出一口气。
当哈文“真好”的评语传遍网络,这位71岁的老人不再需要向谁证明什么——银幕上金啸天迎着枪口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戏里戏外的真霸王都已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