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交响乐”再谱新时代华章
更新时间:2025-08-08 09:48 浏览量:2
去年9月22日,福州番什遛少儿十番乐团专场音乐会在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行。
在福州的街巷深处,总有一串旋律仿佛能穿透时空——那是茶亭十番的交响,百年间萦绕耳畔,“声声”不息。
茶亭十番是福州的文化密码,藏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深情。只要还有人奏、有人听,这“福州交响乐”就会一直回荡下去。
百年前的市井回响
福州的十番音乐繁盛于茶亭一带,它的根,扎在市井里。十番的起源与福州民间盛行的舞龙灯息息相关。《商通四海话台江》中提到:“很早以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为舞龙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清乾隆年间,福州举人郑洛英在《榕城之夕竹枝词》中写道:“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寥寥数笔勾勒出当年闽山庙外百姓听十番、艺人同台竞技的热闹场景。
“我小时候家附近常常有十番表演,老人们尤其爱听,‘热闹’是十番给我的第一印象。”福州台江茶亭十番乐团团长张鸿雁说,十番艺人聚在一起演出,观众喝彩声不断,那股热闹劲儿是刻在福州人骨子里的记忆。
清乾隆至民国时期,是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形成、发展、成熟、繁荣的时期。台江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庄亦红介绍,在此期间,由“大罗天”乐社分出的两个流派——“鹤鸣皋”乐社及“盛世元音”乐社遍地开花,十番音乐由此传播开来。另一个发展高峰在民国时期,1927年,福州仓山下渡尾迎“三圣王”庙会,前来演奏的十番班社达50余班。
从茶亭街出发,茶亭十番像榕树的气根一样四处蔓延,不仅走遍福州,还传到了台湾、香港,甚至火到了东南亚。
“活化石”的独特韵味
十番演奏的开场颇具仪式感。庄亦红说,开场一般先用笛奏出一两个音作引子,接着其他乐器全部加入。所用乐器有笛、逗管、笙、椰胡、云锣、双清(或月琴)、三弦等十几种。
“这些乐器不少是福州特色的乐器,比如逗管、椰胡、云锣等,堪称中华传统乐器的‘活化石’。打击乐各打各的,又能整体配合,故许多人将茶亭十番称为‘福州交响乐’。”张鸿雁介绍,这些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出的音乐粗犷有力,多在高音区游走。这是因为早期沿街行奏,唯有响亮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吸引人。
“已过世的‘老天华’第五代传人王道辉,生前曾告诉我十番音乐乐曲的特点,即强调后半拍为重拍。”闽都文化研究会智库专家孟丰敏介绍,十番艺人们行奏时和着乐曲律动形成简单步伐,乐队边走边演奏,喜欢使用切分音,通常弱拍音改为强拍,那股灵动劲儿,一下子就把听众的耳朵抓住了。
如今,茶亭十番保存下来的曲牌有近百首。“曲牌中打击乐的乐谱为福州方言的汉字,这是非常特别的。”张鸿雁说。
老旋律在新时代响起
2006年,茶亭十番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守护好这一文化瑰宝,台江区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现有传承人省级4人、市级5人、区级40人。
近年来,台江区深入开展“十番音乐进校园”活动,在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台江第四中心小学、福州市老年大学、福州市盲校、福州市艺校等学校和单位开设培训基地,由老艺人亲自传授技艺,播下传承的种子。
此外,台江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茶亭十番音乐研究会等单位倾力合作,出版了《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合奏训练》(教材)、《台江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等书籍,并探索将钢琴引入十番音乐演奏中,编撰出版《室内乐·十番与钢琴》;录制了《台江区非遗专题片》(纪录片)和《茶亭十番音乐》专辑视频,多维度展示茶亭十番的魅力。
2023年初,台江区牵头组建了以民族管弦乐为基础、茶亭十番音乐为特色的少儿十番乐团——福州番什遛少儿十番乐团。2024年9月22日,乐团在九日台音乐厅举行“十番乡音系南台”专场音乐会。今年8月23日,乐团将举办“最美乡音系十番”专场音乐会,让茶亭十番音乐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绽放绚烂光彩。
近年来,台江区文化馆打造了首部非遗实境体验剧《遇见十番》,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
茶亭十番音乐,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林舒颖 刘露/文 叶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