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96岁“国民奶奶”陈奇去世,2月份曾现身看话剧,曹可凡发声悼念

更新时间:2025-09-13 19:37  浏览量:2

2025年9月13日,上海戏剧界痛失一位“常青树”——被观众亲切称为“国民奶奶”的表演艺术家陈奇,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她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更以坚韧的生命力与艺术热忱,书写了一段从烽火岁月到荧屏春秋的传奇人生。

陈奇1929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原名陈䭲,原籍江苏盐城。少年时期,她便投身革命戏剧事业,1945年被中共地下组织创办的洪流剧社吸收为演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1949年上海解放当日,她以播音员的身份向世界播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清亮的声音成为时代记忆的注脚。

师从戏剧大师黄佐临的陈奇,在话剧舞台上绽放异彩。1953年,她在《曙光照耀莫斯科》中饰演桑妮娅,创下连演300余场场场爆满的纪录;1956年主演话剧《蜻蜓》,连演500场,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台柱。她将求真务实的戏剧精神融入每个角色,无论是《刘胡兰》中的革命者,还是《枯木逢春》中的坚韧母亲,均以细腻的表演打动观众。

1981年,陈奇以电影《药》中的夏四奶奶一角叩开影视圈大门。尽管戏份不多,但她将烈士母亲连滚带爬送饭的悲怆演绎得入木三分,自此成为影视剧中的“奶奶专业户”。从《十六岁的花季》中的慈祥好婆,到《蜗居》里的市井老人;从《孽债》中的瘪嘴老太太,到《囧妈》中的银发乘客,她以千面形象诠释中国式长者的智慧与温情,被誉为“江南第一老太”。2023年,94岁的她获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登台时全场起立致敬,她握着奖杯感慨:“只要观众需要,我还会继续演。”

陈奇的情感经历与她的艺术生涯同样跌宕。她的第一段婚姻始于抗战时期,经山纵一支队副司令员陆升勋夫妇介绍,与山东籍革命者严华(原姓延)结为连理。严华时任鲁中军区沂山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指导员,两人因共同理想走到一起。然而,性格差异与战乱中的聚少离多,最终导致这段婚姻在1946年左右终结。离婚时,陈奇并未知晓自己已怀有身孕,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第二段婚姻则始于1972年。彼时,陈奇与富华(原名魏邵文)在人生低谷中相遇——两人均经历了丧偶之痛。富华曾是上海戏剧界人士,在特殊年代遭受不公待遇,甚至一度选择自尽(陈奇曾含泪回忆:“他嘱咐我‘睡一会,千万别来叫我’,可下午三点发现时,他已断气”)。面对生活的重击,陈奇以农活、挑粪等繁重劳动支撑家庭,抚养子女与老人。与富华再婚后,两人相互扶持,富华曾以画作《烛长明春常在》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段婚姻成为她后半生的温暖港湾。

上海知名主持人曹可凡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她,回忆了与她的两次合作,其中一次是她在2023年的“白玉兰奖”荣获终身成就奖时的一言一行,她对戏剧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让曹可凡非常感动。

陈奇最近一次露面是在今年2月份,当时96岁的她还前往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观看话剧,当时还有路人偶遇到她,并且拍到了照片。

从照片中能够看到,陈奇头戴红色的围巾帽子,看上去精神很不错,没想到才时隔半年多,她就离开了。

在一月的份的时候,陈奇还在本命年蛇年录制了祝福视频,向观众们拜年。

陈奇的一生,是艺术与生命的双重奏。她以话剧为起点,在影视剧中留下无数经典。她历经婚姻波折,却始终以坚韧笑对人生,她从烽火中走来,却在荧屏上绽放永恒的温暖。正如她在白玉兰奖颁奖礼上的发言:“演员的使命,是让观众在角色中看见自己。”而今,这位“国民奶奶”虽已远去,但她塑造的角色、传递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