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凭什么创造“斯图加特奇迹”
更新时间:2025-09-22 23:43 浏览量:1
当足尖拨动爱情的弦,跨越世纪的“命运之舞”是否让你心碎落泪?11月7至9日,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将携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重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在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奉献中国唯一一站的独家演出。莎翁笔下浪漫哀婉的爱情悲剧传诵至今,衍生出众多舞台作品。首演于1962年,编舞大师约翰·克兰科创作的斯图加特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公认为最权威、最出色的芭蕾版本之一。
从双人缱绻的月下缠绵,到惊心动魄到街头剑斗,精彩的舞台瞬间总是让观众屏息凝神。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充满张力的音乐旋律,搭配于尔根·罗斯设计的华丽服装和璀璨布景,使舞台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曼妙的双人舞是该剧主要看点之一,美不胜收的“阳台双人舞”更是教科书一般的呈现。此次演出由指挥家沃尔夫根·海因茨执棒,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联袂献上现场演奏。
情绪在音乐中流淌
舞会上的一见倾心、月光下的阳台相会、教堂中的秘密成婚、墓地里的悲伤殉情……莎士比亚极具画面感的描述,不仅点燃了追求自由的希望火炬,还激发了打破宿命的艺术灵感。近期,上海舞台已多次上演“罗朱”的命运之舞:丹斯帕托特芭蕾舞团踏着奔放舞步,演绎意大利学派的浪漫热情;罗马芭蕾舞团采用极简工业风设计,凸显作品中的诗性哲思;“英国鬼才”马修·伯恩把悲情爱恋搬进“管教院”,以颠覆性呈现与当代人达成共情……
然而,花式“炫技”的轰动性远不及9年前两大世界级名团的“火星撞地球”——2016年,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马林斯基剧院与斯图加特芭团“接棒”上演不同版本《罗密欧与朱丽叶》,让申城观众一饱眼福。诞生于1940年的马林斯基版“罗朱”,被视作后世各版本的“鼻祖”,开启了20世纪戏剧芭蕾的先河。“迟到”22年的斯图加特版“罗朱”,由约翰·克兰科完成了开创性的突破,使戏剧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经典改编是舞剧创作的重要一支,亦是难度极大的挑战。每一位编创者都会叩问本心,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闯出自己的道路?戏剧与舞蹈的高度融合是斯图加特版“罗朱”最核心的艺术特色,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员的情绪在音乐中流淌。为了强化“剧”的概念,克兰科摒弃了传统哑剧和手势,完全依靠舞蹈编排来推动情节发展。他用抒情的舞步、激烈的剑斗、奢华的舞会和热闹的狂欢,生动再现维罗纳的喧嚣;更以优美流畅、情感丰沛的双人舞,将舞蹈技巧、剧情铺陈与情感表达完美融为一体。
创造“斯图加特奇迹”
《罗密欧与朱丽叶》亦是克兰科与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命运之舞”。
在约翰·克兰科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窥见交织着命运丝线的艺术脉络。1927年,克兰科出生于南非鲁斯腾堡的演艺世家。他在开普敦大学接受舞蹈教育,1946年前往伦敦萨德勒之井舞蹈学校深造,不久后便加入了萨德勒之井芭蕾舞团(1956年更名为“皇家芭蕾舞团”)。1949年起,克兰科专注于编舞工作,先后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编排了《美丽的海伦》,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创作了多幕芭蕾《宝塔王子》。名声鹊起之时,几部新作接连遇冷,让他对前途顿生迷茫。1960年,克兰科受邀为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重排《宝塔王子》;一年后又接到了团长职位的邀约。为了寻求突破,他断然离开了文化艺术之都的伦敦,远走尚处于芭蕾版图边缘的斯图加特,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历史虽可上溯至17世纪的符腾堡宫廷,却长期徘徊在顶级艺术团体的门槛之外。直到1962年,克兰科编导的“罗朱”横空出世、惊艳舞坛,才将斯图加特芭团推向国际一线的位置。在其执掌舞团的12年间,他编创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驯悍记》等剧目,一举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旧有芭蕾权力体系,创造了舞蹈圈津津乐道的“斯图加特奇迹”。此后,继任者们延续着克兰科的理念,持续推动艺术创新。
目前,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拥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约70名优秀舞者,其技术与表演水准均属世界一流。自2018年起,塔马斯·德特里希担任舞团艺术总监,至今已委约创作30余部新作。这些作品既传承了克兰科秉持的“戏剧芭蕾”传统,又融入了当代舞蹈的丰富内容。而经典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引以为傲的镇团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