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交携手孔祥东,叩问“战争与和平”
更新时间:2025-09-23 17:03 浏览量:2
文 | 白非
9月19日晚,浙江交响乐团(下称“浙交”)在艺术总监张艺的执棒下,携手钢琴家孔祥东,于杭州运河大剧院·歌剧厅上演“战争与和平”2025音乐季专场音乐会。近千名现场观众在交响旋律中回望烽火岁月、致敬和平,这场演出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再添一曲厚重礼赞。
“拉二”的诗意诠释与“杭州印象”
音乐会开篇,张艺执棒浙交,与孔祥东联袂演绎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旋律兼具沉郁质感与炽烈张力,孔祥东的演绎既贴合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内敛特质,又实现了技术与情感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精准的手指力量分配,清晰呈现厚重和声织体的多声部层次;另一方面对抒情旋律作克制处理,避免过度情绪化表达,精准传递作品俄式音乐语言中的沉郁内核与抒情张力,而非停留在乐谱符号的表层还原。
第一乐章中,孔祥东以细腻弱音和声勾勒出悠远钟鸣般的音响效果,仿佛源自俄罗斯古老大地;进入第二主题段落,钢琴声部与乐队形成紧密协作——在弦乐声部强劲的节奏支撑下,他以流畅的快速音阶推动旋律进入庄严的进行曲段落,独奏与乐队织体衔接紧密,呈现出榫卯式的契合度。第二乐章则凸显其对细腻情感的把控能力:钢琴与木管声部的对话中,音符以渐强式张力积蓄情感,通过“以音绘景”的演绎,让听众可感知到“春风拂冻土、嫩芽破土”的意象化音乐表达。随着展开部对舞曲式第一主题的充分铺展,声部逐步汇聚成有力合奏,终段钢琴与乐队交织成绚烂音响,完美呼应作品“庄严光辉”的配器要求。曲毕,现场爆发雷鸣般掌声。孔祥东随后分享了与杭州的渊源,并即兴演奏一曲《杭州印象》——将西湖烟雨的朦胧意境融入旋律,成为献给这座城市的“音乐情书”。
“肖八”的战争叙事与和平沉思
若上半场是“诗意的情感表达”,下半场浙交演绎的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交响曲》,则以厚重的音乐语言构建“战争与和平”的深度叙事。这部诞生于“二战”时期的作品,被誉为“描绘战争恐怖与和平渴望的音乐丰碑”,浙交通过精准的声部协作,层层释放作品的哲思与力量。
第一乐章以低沉绵长的弦乐开篇,音色如“乌云聚集”般逐步叠加紧张感;铜管声部的强音骤然迸发,模拟出“炮弹呼啸”的听觉冲击。第二乐章的小快板段落,弦乐组反复的固定音型精准还原“战争机器运转”的机械质感,木管乐器扭曲变形的旋律则具象化“异化人性”的荒诞,定音鼓的间歇性重击进一步强化了不安氛围。第三乐章直击战争场景,低音弦乐模拟的炮弹轰鸣与管乐的尖锐呼啸交织,其间短暂闪现的俄国民谣旋律,恰似和平生活的碎片记忆,却迅速被更猛烈的音浪吞没,深刻呈现战争对生命的摧残。第四乐章以缓慢沉重的挽歌式旋律展开,弦乐声部从呜咽逐步升级为撕心裂肺的呐喊,每一组音符都传递出沉痛的情感重量;终章未遵循传统胜利叙事,而是以木管乐器孤独的旋律渐弱收尾,留下绵长余韵引发听众对和平的深层思考。
这首“战争”交响结束后,张艺动情致辞:“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土地上,更应铭记这是先辈浴血奋战换来的宝贵馈赠。”据悉,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启动以来,浙交已举办多场主题纪念音乐会,以交响语言传递“勿忘历史、珍视和平、感恩祖国”的心声。随后,张艺携乐团加演施特劳斯《火车波尔卡》(肖斯塔科维奇配器),音乐会在振奋人心的旋律中落幕。
线上下联动让交响乐走近大众
此次音乐会突破剧场物理边界的传播影响力,依托“线下场景沉浸+线上实时互动”的双轨传播模式得以充分释放——不仅构建起覆盖多元受众群体的传播网络,更推动交响乐从“剧场专属”的高雅艺术范畴,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9月19日下午,距离正式演出开演不足6小时,浙交提前通过官方视频号上线“音乐会筹备实况”直播。不同于常规演出直播聚焦舞台呈现,此次镜头全程追踪乐团走台排练的完整流程:从声部合排的细节调整到乐器调试的准备工作,更穿插对艺术总监张艺的独家专访。通过张艺对“战争与和平”主题选曲逻辑、声部协作技巧的解读,结合排练现场的直观呈现,既展现乐团专业严谨的艺术风貌,也让大众得以窥见交响乐演出背后的筹备细节。这场兼具纪实性与专业性的直播,最终吸引近6万观众在线观看,累计获赞超4万,实现了演出预热与艺术科普的双重效果。
此前一日(9月18日),浙交已联合施坦威之家杭州,提前搭建“大师与大众”的对话桥梁,举办“大师来了——孔祥东乐友见面会”。活动同步在浙交官方抖音号开启直播,直播间内乐迷互动频繁,从提问演奏技巧到分享听乐感受,收获大量正面反馈。这种“线下近距离交流+线上跨地域传播”的形式,使两种场景形成互补协同,既有效降低了交响乐的欣赏门槛,也让原本局限于剧场的专业艺术,转化为可交流、可感知的大众文化内容,真正实现了“打破地域限制,让高雅艺术触达更广泛受众”的传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