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姐姐奶水长大,成名后为8个哥姐买房,于和伟今成全家骄傲
更新时间:2025-09-24 10:24 浏览量:3
某次颁奖典礼上,一位中年男演员站在聚光灯下,手里捧着奖杯,脸上挂着憨厚的笑。
他没讲太多煽情的话,只说了一句:“我哥我姐看电视别打瞌睡啊,这是你们弟弟。”
现场观众笑了,有人鼓掌,有人眼眶湿润。
这位演员,就是如今观众熟悉的“刘皇叔”于和伟。
谁能想到,如今坐拥千万豪宅、演技备受认可的他,小时候竟是靠姐姐的奶水活下来的“最小的娃”。
从烤地瓜摊边的小跟班,到如今全家口中的骄傲,这条路走得太不容易。
01
九口之家
1960年代末,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个工人家庭。
家里一共九个孩子,他是最小的那个,排行老九,大家都叫他“小九”。
他出生时,母亲年纪已经不小了,体力跟不上,更没奶水喂他。他饿了就哭,结果被送去大姐家“借奶喝”。
那时候他大姐已经生了孩子,有奶水,于是小九就跟外甥女一起吃。大姐笑着说他“脸皮厚”,可心里都是疼。
父亲去世得早,于和伟才三岁,家里从此全靠母亲一人支撑。
这个老太太没上过学,不识字,却特别明理。她有个执念:孩子再穷也得认字,别做睁眼瞎。
为了供几个孩子读书,她一手抱小的、一手拉大的,在街边支起烤地瓜摊。抚顺的冬天冷得刺骨,她蹲在炉子边,一蹲就是一整天。
于和伟长大后常说,母亲卖的是地瓜,烤出来的是整个家。
年纪小的于和伟也懂事,经常跟着母亲跑市场、送地瓜。
日子虽苦,但这个小男孩心里早早埋下了一颗“要出人头地”的种子。
02
靠唱歌“逆袭”
初中时,于和伟的成绩一般。但音乐课他总是最活跃的那个。
有一年春节,学校组织学生拜年联欢,他代表班级唱了一首歌。
结果刚唱完,一个老师就找上他:“你成绩差,考高中难,不如走艺术这条路。”
老师给他指了个方向:去报读本地的幼师学校,有音乐班,开始招男生,分数也不高。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路。他回家和母亲说了这事,家里人也觉得这主意不错。
就这样,他报了中专,学的是音乐,毕业后能当幼儿园音乐老师,包分配,有铁饭碗。
但他心不甘。
他觉得自己还能再上层楼,不想一辈子困在小城市。于是,毕业后他去了抚顺话剧团,继续演出,也暗地里开始准备考大学。
读中专就已经花光了积蓄,现在还要考大学?车费、学费、生活费,家里哪还掏得出?
可让人感动的是,哥哥姐姐们没有一个反对。
大姐把准备送给外甥女的钢琴卖了;二哥去工地搬砖打零工;还有人把压岁钱凑出来,塞给弟弟。
没有人催他“早点挣钱养家”,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让小九飞得更高。
于和伟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成了全家第一个走出省的人。
03
一路熬出来的口碑
在上戏三年,于和伟拼命学。他知道自己天赋不算拔尖,长得也不出众,只能靠努力补。
他去剧组打杂、跑龙套、给人递台词。别人下课打牌,他在排练厅练台词。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这工作挺稳定,但他不甘心只演舞台剧,便开始尝试影视剧。
刚开始没人找他。他去北京找机会,一住就是几个月,没戏拍,就啃泡面,蹲人家的试镜场排队。
最穷的时候,一天只赚二百块,还得维持房租、伙食和交通。
他咬牙坚持。哪怕是演个士兵甲、路人乙,也用心琢磨角色。
1999年,他拿到了《曹操》剧组里的一个角色,虽然只是个配角,但他演得特别用力。
几年后,他在《历史的天空》里演了个狠角色,才稍微打响了名字。
真正让观众记住他的,是2010年的新版《三国》。他演的刘备情绪多变,有血有肉,让人信服。
从那以后,他接戏越来越多,虽然常演反派,但每个角色都能立得住。
04
回馈家人
出名之后,于和伟没飘。
最先做的事,是为哥哥姐姐买房。他知道,有的哥哥至今住在老城区,有的姐姐还挤在单位宿舍。
他一口气买了几套,分给几位兄姐。没车的配车,没房的买房,还帮二哥做生意起步。
有媒体问他:“你赚的钱花在哪儿?”
他笑说:“都给哥姐去了。”
哥哥姐姐也不傻,把他给的钱都悄悄存着,还商量着说:“留着小九以后要用。”
于和伟听说后愣住了。几十年过去,这些兄姐还是把他当“小九”护着。
他每年过年必回老家,陪母亲和哥哥姐姐吃饭、聊天。有时还会悄悄去大姐家,把地暖修了、把老电视换掉。
哥哥们不说话,姐姐们嘴上骂他乱花钱,转身却掉泪。
有一年,他把母亲接到上海拍戏的剧组,老太太看着儿子演戏,坐在监视器后面眼眶发红。
回去后她逢人就说:“小九出息了。”
家人的骄傲
现在,于和伟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戏骨”。
他对工作认真,对家人有情,对生活低调。赚了钱也不张扬,只说“有能力了,就给哥哥姐姐一点力。”
这一切,都源自他小时候那段艰难的日子。
卖地瓜的母亲、借奶水的大姐、为了供他读书而打工的哥哥,他们给了他一个坚韧的性格,也给了他最厚重的爱。
他从没辜负这个家。
也正是这个家,成全了他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