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浦美奥赛展讲解(七)| 画舞女的画家,德加

更新时间:2025-09-21 15:06  浏览量:1

“人们都叫我舞女画家,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舞女只是我画漂亮裙子和表现动作的藉端罢了。”(德加)

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 The Dance Foyer at the Opera on the rue Le Peletier - 德加 Edgar Degas,1872,奥赛博物馆

提到德加,一下子就能想到的,是那些蓬蓬裙上闪着莹光的芭蕾舞女吧。德加一生有2000多幅绘画作品,其中超过半数是芭蕾舞女的题材。晚年的德加因视力衰退转向雕塑创作,作品主题仍以芭蕾舞女为主。

那问题来了,德加为什么这么喜欢画芭蕾舞女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年轻的德加遇到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说起。

1855年,21岁的富家子,德加遇到了安格尔,他鼓起勇气跟偶像表白说:“我想画画...”,安格尔对他说:“画线条,画很多很多的线条(Draw lines, many lines)”。后来还教导他不要去写生,要根据记忆或遵照大师的版画去画画。

于是德加投到安格尔弟子路易·拉莫特(Louis Lamotte)的门下,苦练线条,当他出师时,已经是一位学到一手安格尔画派好手法的、功夫很深的古典主义素描行家了。

德加在印象派画家中别具一格,一是与他扎实的学院训练很有关系,二是与他对安格尔的教导如奉圭臬。

他一直记得安格尔让他“多多地画线条”、“不要写生”。即使他的作品是在表现现代生活,他也从未放弃过对素描线条的热爱。

德加拒绝印象派的外光写生,只通过现场速写来捕捉动态,回到画室后,凭记忆完成创作。即使德加为数不多的几幅风景画亦是室内重构完成的。

在印象派画家用短促的笔触来表现光影的时候,德加则用线条来构建形体,通过把色粉浸湿,再多层叠加色粉或油彩,使线条与色彩层叠融合,这样一来,作品既保留着素描的精确性,又具备了印象派的光感和色彩张力。

最近我读了本书《德加,舞蹈,素描》(Paul Valéry,1871-1945),里面提到德加的一些生活中的趣事,很有意思。其中就讲到德加对安格尔的崇拜非常狂热,如果有人批评安格尔,他就暴跳如雷跟人争辩不死不休。他还时常念叨偶像的教诲:

“素描不在于线条之外,而在其内......”

“要像在纸面上移动的苍蝇那样紧紧追随物象的起伏变化。”

这跟德加画舞女有关系吗?有。

如果说莫奈是印象派中执着于观察自然,描摹自然的代表,那么执着于描绘现代生活、展现现代人性的代表则是德加。当然,他们是有共性的,他们都在追求表达瞬间景物,再现一时的真实。

不过,莫奈力求的,是呈现瞬息万变的自然在某一瞬间的动态;而德加追求的,是展示那一瞬间完美的人,或者说人体。有什么比芭蕾更能表现人体之美,和人的动作之美呢?德加在剧院的包厢后台消磨了很多时间,他只是为了捕捉这些美丽生灵的瞬间细节,并非要跟她们甜言蜜语。他要画她们。

他笔下的舞女,像是被相机抓拍似的,一个动作未完,下个动作将起。他执着地去寻找最精确的线条,去表现某个特定时刻身体状态。这就是我们放在开篇的那句话的来历,德加说:“人们都叫我舞女画家,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舞女只是我画漂亮裙子和表现动作的藉端罢了。”

舞台上的舞女 Dancer on Stage - 德加 Edgar Degas,c.1878, 色粉笔, 奥赛博物馆

艺术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在他的《纸上的舞者:埃德加·德加》一书中,多次用“色彩的狂欢”来形容德加的色粉画,强调他用色粉展现了他超越传统素描的视觉表现力。

德加使用的色粉并不是我们在教室里用的粉笔,而是19世纪欧洲艺术家专用的矿物质颜料粉棒。普通粉笔以石膏为基料,色彩灰暗;德加所用色粉笔中色素占比超过90%,色彩饱和度很高,而且不含填料,可以呈现油画般的浓郁质感。

德加自称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强调线条与色彩的不可分割性。他将色粉笔视为“彩色素描”的工具,开发了通过喷水、色粉水粉混合等方法,拓展色粉的覆盖力与层次感,营造出舞台灯光下的“色彩爆炸”的效果。

The Green Dancer - 德加 Edgar Degas, 1879,彩色粉笔, 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66 x 36 公分

关于展厅的这幅《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的内容,标签上写得挺全的,这里不再赘述。在此想借着德加的芭蕾舞女,拓展一下摄影术与绘画之间故事。

为什么要在欣赏德加的时候说摄影呢?也许是因为德加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积极拥抱摄影术,而且毫不避讳宣扬自己对摄影术的热爱的画家吧。

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人们利用小孔成像原理研制的“暗箱”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工具,他们用镜子将倒置图像转化为正像,再将图像投射到要绘制的平面上。1826年,尼埃普斯将涂有沥青的锡板放在暗箱中,对着自家阁楼的窗外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曝光,成功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1839年,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法,摄影术正式诞生。1841年,塔尔博特发明卡罗式摄影法,实现通过负片复制正像,奠定了现代摄影基础。1851年,出现了湿版火棉胶法,需现场涂布感光剂,操作繁琐。1871年,理查德·马多克斯推出溴化银明胶干版,摆脱即时冲洗限制,推动了相机便携化。1888年,乔治·伊斯曼创立柯达公司,推出首款预装胶卷的盒式相机“Kodak No.1”,推广口号称“你只需按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

好,在聊德加与摄影之前,再贴一张图,这是1887年,摄影师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 1830-1904)的摄影实验成果。他通过在赛道沿线布置12台棉线控制的照相机,在马匹奔驰时触发快门完成拍摄,即是动态连续拍摄。

奔跑的马 - 迈布里奇,1878,动态连续摄影

德加非常喜欢摄影,也非常看好摄影术的发展。德加是最早借助迈布里奇的瞬间摄影方法,来研究马在运动中的真实神态的人之一。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大都不屑于摄影,或者不敢承认自己借助照片画画。

这次展览展出了不少德加的雕塑作品,其中有两个马的作品,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德加说过,“我的雕塑将永远不能达到雕塑艺术的完美程度”,他做雕塑的本质是“让绘画更生动的练习”。

这些作品最初是以蜂蜡、黏土等易碎材料制成,表面上保留着指纹与刀痕,这种“未完成”的过程感,即挑战古典雕塑的永恒性,也挑战了传统雕塑的审美标准。

右蹄点地的奔马 Horse Galloping on Right Foot - 德加 Edgar Degas,1887,奥赛博物馆

聊到德加的雕塑,我们重点说下这位14岁的小舞女吧。

《14岁的芭蕾舞女》(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创作于1881年,是德加艺术生涯中唯一公开展出过的雕塑作品,也是19世纪艺术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作品之一。

小舞女的原型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学徒玛丽·范·歌德姆(Marie van Goethem),她出身贫寒,母亲是洗衣工。

舞者呈古典芭蕾“第四位置”站姿:右脚外撇前伸,双手反扣背后,脊椎挺直,下巴微扬。德加以精准的肌肉线条与重心分布,捕捉训练导致的生理变形(如外扩的肩胛骨与紧绷的跟腱),揭示优雅姿态背后的残酷训练。

玛丽的面部并不是理想化的少女容颜,她有突出的宽颧骨、深眼窝与倔强嘴唇,这些暗示了小姑娘营养不良与早熟的压力。那时这样的小姑娘被称作“小老鼠”。她们在舞台上是天鹅,在幕后是商品。

前面我贴了一张《舞台上的舞女》,可以往前翻看一下,在亮丽的舞女身后的舞群中,隐着一位黑衣人,他是来剧院挑选小姑娘的“皮条客”。

小玛丽在现实中的后续让人唏嘘,据说德加后来遇到过17岁的玛丽,彼时她已沦为娼妓。

14岁的小舞女的裸体研究 - 德加 Edgar Degas,1881,奥赛博物馆

德加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将蜡质原作翻铸成 27件青铜版本(高98厘米),藏于各大艺术博物馆机构。在下图中我放了三张照片,左图穿着纱裙的小舞女雕塑现藏于华盛顿。右侧还有两张照片,分别是——

玛丽莲·梦露与雕塑的合影。梦露童年辗转于孤儿院与寄养家庭,与雕塑原型玛丽的贫困经历有深刻共鸣。她曾多次参观藏于华盛顿国家画廊的青铜版本,称她为“苦难中站立的灵魂”。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席舞者Tiler Peck演绎的小舞女。2003年,巴黎歌剧院根据玛丽的原型故事,创作了芭蕾舞剧《小舞女》,讲述了玛丽被母亲逼迫学舞,最后沦为权贵玩物的悲剧故事。Tiler Peck在2014年出演了《小舞女》,剧中她多次还原雕塑的经典姿态。

14岁的小芭蕾舞女 - 德加 1878—1881年 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藏

通过几件作品去完全了解一位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但这些作品会帮我们打开了一个个小窗子,让我们得以窥见伟大作品背后的波澜壮阔。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