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鹤魂》:为东方仙鹤塑造芭蕾形象
更新时间:2025-09-27 22:26 浏览量:1
提到芭蕾舞,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天鹅湖》,优雅纯洁的天鹅,几乎已成为象征芭蕾艺术的动物符号。然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是否也有一种生灵,能够承载起东方的审美精神跃然于足尖之上?9月24日至28日,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鹤魂》在天桥剧场迎来十周年纪念演出,以十年磨一剑的匠心给出了一个答案——仙鹤。
《鹤魂》以新中国第一位环保烈士徐秀娟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塑造了女主角“梦娟”这一充满理想与热忱的青年形象。故事从她的大学时代讲起,面对爱情和理想的抉择,她毅然奔赴丹顶鹤之乡,实现从儿时就深埋在心中的护鹤理想。舞台上,芦苇摇曳,红日初升,梦娟与鹤共舞,用书信与远方的爱人传达思念之情。直至一场暴风雨,梦娟为救护小鹤而身陷泥沼,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全剧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鹤”这一动物形象的舞台呈现。中芭的演员们以精湛的芭蕾语汇,精准捕捉仙鹤的神韵,轻盈的跳跃模拟展翅,足尖轻轻点地还原仙鹤信步,颈部微转,身体微倾,无论是岸边踱步的闲适、挺拔站立的神态,还是昂首飞翔的英姿,都演绎得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芭舞校学生饰演的幼鹤稚拙可爱,她们活泼灵动地抖动着羽毛,就让幼鹤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区别于成年丹顶鹤修长的身形,幼鹤活灵活现的“萌态”让人会心一笑。这种“鹤中有人、人中有鹤”的艺术境界,正是《鹤魂》主创团队所追求的“魂”之所在。
《鹤魂》的叙事核心并非仅是“鹤”本身,而是通过人与鹤的情感纽带,探讨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梦娟救鹤的段落中,情感张力达到顶点,展现的不仅是对一只小鹤的救护,更是对生命平等的礼赞和对自然的敬畏。人与鹤的情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超越物种的大爱,也形成了该剧最打动人心的力量。但由于演员们对仙鹤的模拟过于精彩,集中于下半场出现的鹤舞让人感到意犹未尽,主创团队不妨在日后的修改中调整内容比例,让更多优雅酣畅的人鹤共舞出现在舞台上,也让观众一次看个过瘾。
事实上,这并非中芭首次将仙鹤引入芭蕾舞台。早在《鹤魂》2015年首演之前,中芭就已经推出了芭蕾舞剧《过年》(中国版《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的经典旋律成为中国版“仙鹤舞”“瓷器舞”“鞭炮舞”“扇舞”等舞段的伴奏,剧中,仙鹤女王带着“松鹤延年”的寓意驾临,展现中国的节庆文化。《鹤魂》显然更进一步,让仙鹤成为剧中有叙事作用,也承载情感的角色,也在中国的芭蕾舞序列里树立了一个带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舞蹈形象。当然,《鹤魂》还需要继续打磨,也还没有达到“天鹅”之于西方芭蕾的影响力,但重要的是,它不是对西方经典的模仿,而是通过世界通用的芭蕾语言让东方精神进行自我表达。
记者: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