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红高粱》“铸”成几大病,逻辑的就是批判的吗?
更新时间:2025-10-02 06:48 浏览量:2
有网友产生新的争议,歌剧《红高粱》的新华社报道中有一个用词:铸就民族精神,有的说“铸”的对,有的说铸就红高粱精神不对。
1)文学复古,现实合逻辑就是批判。有个抖友用背古诗词要棒棒糖,他确实很能背诵。但是自称是“文学家”,难免觉得文学在复古。复古也不是坏事,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都有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变成文艺创新的底层逻辑,从来不清楚。相反,只要符合生活逻辑就可能成为“批判”,而批判又是据说不好。
2)撕碎铸就批判。为什么符合社会逻辑就是批判呢?有位杭州大叔,批评莫言脱离生活,文学脱离生活,作家集体阳痿;但是他很有技巧,指出一个群体的问题同时谈美好,表述中把鲁迅的话说颠倒了,美好也成了撕碎。根据某些中文系人的解释,符合人的愿望的文学是俗的,客观的是雅的。导致如小孩时打架,有的说先下手的,有的说先看见的,有的说先占了位置。客观上撕碎,又不一定符合人的愿望,一解释就成了批判。
3)专家赶紧闭眼。中国历来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说法。专家应该“闭眼”,只要让他们看上,没有不是批判的。最差也是人性的批判。
4)精神铸成几大病。剧本作者莫言宣导“红高粱精神”,已经铸成几大病。不必争论“铸就”的官方措辞,铸也有不好的用法,如铸成大错。不讲事功讲精神,那病就开始了。
5)蜻蜓点水病。要说莫言脱离现实也是不确实,他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作家,怎么能脱离现实?但他写的现实是蜻蜓点水,包括历史叙事,用一个宏大的框架,把各种事都提上一嘴。
6)土味儿病。半枝莲透露,有一些鼓吹歌剧《红高粱》的文章,伪装成老农口气,讲这才是听懂了的故事。平民语态可以,追求“土味儿”背后就带着伸手要表扬的一套。
7)史诗性病。蜻蜓点水有点历史的影子,大肆铺张就成了史诗性叙事了,这是病。就像杭州大叔说的,没上史书的不敢写,但是敢写弄得乱七八糟,歌剧《红高粱》,也叫史诗?还有个事情比较有趣,孔厥和袁静写了一本《新儿女英雄传》,影响巨大。袁静是琼瑶的姨妈,琼瑶去世时我查过,知道这俩人。但是他们是不是两口子,或曾经做过夫妻?孔厥因生活作风问题判刑,但早年投身抗日是真的,这一段本身不就是儿女英雄传吗?史诗性背后有日常性的不堪。
8)精神性病。不重视事实和真相,到处宣导精神,文学能不脱离现实吗?更可气是没有病装有病,弄得真病了。季德祥开直播谈他自己,听了一段半截子话,抑郁必须休息,必须锻炼。可能他有亲身经历,非要超越齐白石、朱耷,创造一个什么“思想鸟”。还有那个公共知识分母,自创一词“思想重量”,都是在文人墨客一路,公文写作作风上浸淫太深。
9)魔改病。歌剧《红高粱》说白了,和那个《亮剑》出了几个版本有相似之处,行业魔改成风,最后作者自己也魔改一版。
10)学术研讨病。歌剧《红高粱》上暂时未出现,但比较同期《生万物》估计也会有研讨会。论着研讨还是走上,挣扎、觉醒、批判的评价格式,对符合逻辑的撕碎了都是批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