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濮存昕谈藏语版话剧《哈姆雷特》在俄上演跨文化对话:“让世界看到西藏文化的现代魅力”

更新时间:2025-10-13 06:59  浏览量:1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10月11日、12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导演、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演出的藏语版《哈姆雷特》登上俄罗斯圣彼得堡第35届“波罗的海之家”国际戏剧节的舞台。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雪域高原的古老语言与莎士比亚的经典话剧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有观众评价这场跨越文化边界的演出时说,“好像莎士比亚当年就是为这些西藏孩子创作的剧本”。“观众的评价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激励。”濮存昕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莎士比亚作品本身极具魅力,而藏语版演绎者的质朴与专业性,更传递出真挚的情感和中国对世界的态度。”

此次演出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自1962年成立以来首次迈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意义非凡,繁荣发展的新西藏不仅能看见世界文化之美,也让世界看到西藏文化走向现代的魅力,并藉由这些优秀年轻人一代代传承下去。”濮存昕认为,未来“地球村”趋势加深,通过推动民间性与现代化进一步融合,西藏文化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将在世界焕发独特魅力。

充满文化碰撞的新鲜感

藏语版《哈姆雷特》延续了上海戏剧学院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的艺术脉络。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17级西藏班学生在濮存昕指导下创排的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2021年成功首演。毕业后,这些藏族学生成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青年演员。在濮存昕看来,藏语版《哈姆雷特》能获得国际戏剧节的青睐,离不开三个独特之处:其一,中国56个民族中,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话剧团演绎莎士比亚经典,本身就充满文化碰撞的新鲜感;其二,创意设计独树一帜,用非线性叙事打破传统结构;其三,作品风格走现代简洁路线,舞台、灯光不做繁复设计,服装以简版制式为主,仅国王与王后的服饰有细微区别,能让国际观众聚焦于表演本身,实现文化的顺畅沟通。

有人担心少数民族语言“走出去”难以被国际观众接受,濮存昕在实践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在圣彼得堡的演出中,用同声翻译代替字幕,使台词更加口语化,不会给外国观众的理解造成负担。

1994年,在北京人艺版话剧《哈姆雷特》中,濮存昕饰演哈姆雷特一角。时隔31年,此次执导藏语版《哈姆雷特》,给他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视角。“西藏演员赋予莎士比亚作品的特殊气场,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这种独特气场,首先体现在演员的性格与气质上”。濮存昕说,藏族演员质朴直接,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即便唱歌跑调也不在意,那份自在特别珍贵。“他们的眼睛清澈得像高原的湖水,正是这份纯粹,让西藏文化在与世界对话时,始终保持本真魅力,不刻意迎合,却自带打动人心的力量”。

西藏文化发展的多元视野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谈及60年来西藏文化的发展,濮存昕感慨“变化太大了”。“现在西藏能独立打造像文成公主情景表演这样数百人参与的大场面演出,且风格和张艺谋、王潮歌导演的作品完全不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多元视野渗透在西藏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不少西藏舞蹈演员的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性的现代感”。

“西藏文化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没有丢掉本土的纯真质朴与原生文化元素,这正是西藏文化能持续焕发活力的关键。”濮存昕认为,此次藏语版莎士比亚话剧,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融合实践,剧中的西藏文化元素融合经过精心设计。比如,剧中加入了藏族传统锅庄舞。在角色奥菲利亚溺水的场景中,融入了藏族民歌《洁白的仙鹤》,演唱时还向观众解释歌词大意:“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只到理塘就回。”“这样的设计,让民族元素与世界经典相互渗透,既保留了文化灵魂,又符合世界艺术的审美逻辑。”

濮存昕表示,西藏文化的国际之旅不会止步于俄罗斯。随着交流渠道的不断拓宽,未来将有更多西藏文化精品走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西藏。

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是 “非此即彼”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于这句名言,濮存昕有自己的理解——民族性与世界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滋养”的关系。“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文化方式与样式是否具有可传播性。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吸收与给予,比如很多国际时尚品牌将中国的陶器纹样、古建筑纹饰等融入设计,吸收东方元素进行创新。而中国的现代文化也吸收了很多世界文化:足球、时装、交响乐等,这些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

从今年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到去年《黑神话:悟空》用游戏圈粉西方玩家……近年来涌现的很多新时代文化作品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需求、审美之间的契合点,以创新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对于这一现象和趋势,濮存昕认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从来都是相互成就的,核心在于我们自身是否专业,能不能做好传承。“创新是人的本能,当代人总会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千年文化作出全新表达。真正能传承下去的文化,必须形成符合当下时代的‘新物种’,才能吸引更多人”。他以话剧《雷雨》为例称,曹禺先生1934年创作了《雷雨》,当代艺术家演绎它时,不是简单的复刻。“好的创作,应该聚焦人物的困境,而不只是揭露和控诉。《雷雨》里的爱恨、怜悯与救赎主题,本身就具有世界性,我们在当下进行解读时需要持现实主义态度,去探索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他看来,经典需要当代艺术家不断演绎,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观众认可了,10年后再带孩子来看,就能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

在藏语版《哈姆雷特》之后,下一个创新点是什么?濮存昕坦言,艺术创新是不可预测的。在AI时代,未来会是一个充满数字与计算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异,会体现在独特的品格与审美习性上。“藏族演员的独特气质,是只可感知、难以界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生命表达,以莎士比亚作品为桥梁,向世界解读中国的态度。”他坚信,只要当代艺术家能用真诚的生命体验去诠释传统、对话世界,就能创作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新物种”“新生命”。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