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周恩来的“文化外交”

更新时间:2025-10-19 12:29  浏览量:2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广泛的外交实践中,他独具匠心地把丰富的文化元素植入多元的对外交往之中,用别具一格的方式展示文化的魅力,以扩大对外宣传,展示文明古国的崭新形象,同时达到消除隔膜、畅通情感、涵养友谊的特殊效果。周恩来清醒地认识到:“各国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正如经济上的合作一样,也是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友谊和合作得到巩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周恩来当年亲自策划导演的一幕幕精彩生动的“文化外交”经典,今天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在传播,在回味,在承继赓续。

在南开中学,周恩来就是戏剧舞台上的活跃分子。他在学校新剧团担任布景部副部长,还在《一元钱》等新剧中扮演女主角。《一元钱》曾在天津轰动一时,并在1915年暑假中到北京青年会公演,博得好评。1949年7月,在第一次文代会期间,周恩来与戏剧大师梅兰芳交谈,回忆南开往事。周恩来说,30年前,南开校庆,我们排演了话剧《一元钱》,北京文艺界曾邀请我们来京演出。梅兰芳说,您在《一元钱》里演一个女子。演过以后,我们好像还开了座谈会。周恩来笑着回答,对,虽然那是青年时代的事,但我们可以说是同行。南开学校时的“舞台生涯”,让周恩来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1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决定于4月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苏、美、法、英、中五国参加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也是一次极其复杂的多边的外交斗争。周恩来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深知这是一次对新生的共和国初登国际舞台外交能力的重大考验,同时也是对外展示新中国形象的极好机会。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日内瓦会议前后持续近3个月。周恩来围绕会议中心议题,始终全神贯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会议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和炉火纯青的才能,不仅在与会者间,而且在国际舆论中博得了普遍的赞扬。而在会外,他不失时机地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特别是利用小型会谈、个别走访以及记者招待会的机会,邀请各界朋友观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看到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有初步的了解,代表团工作人员做了精心准备。他们请懂越剧的同志将剧情介绍和主要唱段写成十五六页的说明书,准备译成英文,剧名叫《梁与祝的悲剧》,放映前发给现场国外观众。当他们向周恩来汇报试映的情况和所做的准备工作时,周恩来提出了批评,他说:“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并建议说:“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放映前用英语作个三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有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作其他解释。你就这样试试,我保证不会失败。不信,可以打赌,如果失败了,送你一瓶茅台酒。”

周恩来出神入化般的点拨,不仅化繁为简,而且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接,为中外观众心灵的沟通找到了契合点。大家按照周恩来的要求去做,果然电影招待会取得巨大成功。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对爱情的诠释。当电影结束,灯光复明,许多观众还沉浸在“哭灵”“化蝶”的情景之中,沉默了大约一分钟,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友好国家的记者评价说,新中国成立不久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说明中国的稳定,这一点比电影本身更有意义。

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剧照

1945年4月,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白毛女》剧组为党的七大代表举行首场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一同出席观看。演出反响极为热烈,掌声雷动,演出高潮时,在场的中央领导一同起立鼓掌。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还到后台向剧组表示热烈祝贺。喜儿的扮演者王昆的精彩表演,给他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中日关系的僵局,周恩来从实际出发,积极倡导“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交流行动。1952年6月,他主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同日本国会议员帆足计等谈判,签订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议。帆足计是一位有着敏锐艺术眼光的政治家,他在访华期间,偶然看到了《白毛女》,深受感动。回国时,周恩来向他赠送了同名歌剧改编的电影《白毛女》拷贝。影片在日本放映后,引起了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清水正夫及夫人、舞蹈演员松山树子的高度关注。喜儿的遭遇使他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夫妇俩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将其改编为芭蕾舞,搬上日本的舞台。1955年2月,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东京上演,取得巨大成功。

1955年7月,周恩来举行酒会,招待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应邀来华访问的各国代表,其中有日本“白毛女”的扮演者松山树子。在祝酒时,周恩来把分别在中国的歌剧和电影中扮演“白毛女”的王昆和田华介绍给客人,并当众宣布:“诸位,今天有日本的白毛女松山树子女士光临,而且这里还有中国的白毛女,我荣幸把她们介绍给诸位,请大家照相。”在热烈的掌声中,周恩来与她们一起合影留念,使中日两国三位“白毛女”齐聚一堂,留下了中日友好的一段佳话。此后,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1958年3月松山芭蕾舞团实现了首次访华公演的愿望。1964年和1971年清水夫妇又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访问,演出改编的《白毛女》,成为连接中日两国关系的一条纽带。周恩来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两次出席观看演出,并亲切接见主要演职人员,以示对中日文化交流和相互友好关系的高度重视。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关键时期。1972年7月初,以孙平化为团长的上海舞剧团带着中国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等赴日本访问和公演。日本各界对代表团的访问,给予了很高的期待,认为“这次演出必将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揭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访问期间,孙平化受周恩来之托,担当了友好使者的角色,受到了新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接见,并当面得到了“感谢总理邀请”的访华回应。7月底,周恩来听取了上海舞剧团在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协助下访日演出获得圆满成功的汇报,8月19日又专门听取了团长孙平化的情况汇报。9月25日,田中首相访华,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关系从此揭开了崭新一页,“白毛女”见证了中日友好发展的进程。

1955年7月,周恩来与王昆(左二)、松山树子(右二)、田华(右一)合影

中国和缅甸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胞波”(缅甸语,意为“兄弟”)情谊源远流长。缅甸是最早确认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国家,是亚非会议召开的发起国之一,也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中缅边界问题的最先解决,成为妥善处理睦邻关系的成功范例。两国领导人有着友好互访的优良传统,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兼外交部长,曾9次到访缅甸,在万塔之国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1954年4月,周恩来为出席亚非会议从昆明来到缅甸的仰光。每年的4月13日至16日是缅甸的泼水节,是缅甸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节日。大街上人山人海,到处可见用竹木树枝搭起的彩棚,彩棚前摆着装满水的大缸。人们相互泼水,相互追逐,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周恩来十分了解和重视缅方的这些民俗风情,到仰光拜会缅甸总理吴努后,参加了缅甸的泼水节,与民同欢,为开拓中缅友谊奠定了民意基础。

1960年4月,为了进一步巩固中缅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已经取得的重大成果,周恩来在陈毅陪同下访问缅甸。此次访问又逢泼水节。周恩来再次愉快地接受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穿上了无领圆口白色小褂,下身围着格子布纱笼,脚趿拖鞋,头扎白色纱帕,肩披彩条毛巾,出现在欢乐的人群之中。在音乐和鼓点声中,清亮的水珠泼溅起来,分不清谁是客人谁是主人,到处是一片“胞波”的呼唤声。车队先后路过4个泼水彩棚,随行人员建议周恩来象征性地泼一下。但他从中缅友好大局出发,尊重当地习俗,每到一处都下车,兴致勃勃地与热情的群众相互泼水。成千上万的人们一起欢笑,象征吉祥祝愿的水珠洒湿了中国客人的衣襟。周恩来尊重别国民众的传统文化习俗的友好姿态,让缅方倍感亲切,增进了双方的互信和友好。

1960年4月,周恩来访问缅甸时,身着缅甸民族服装,手持银碗,同缅甸人民欢庆泼水节

1961年4月,缅甸总理吴努偕夫人来我国云南访问。周恩来刚动完手术,不顾医生阻拦,前往昆明迎候并陪同。缅甸贵宾到达昆明后,要去西双版纳参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周恩来乘汽车颠簸两天,到达西双版纳首府景洪。泼水节那天,阳光洒满景洪大地。起初,周恩来站在看台上观看吴努和傣族群众互相泼水的热闹场面。不久,他也加入欢乐的人群中,中缅两国领导人一起用泼水的方式,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彼此,祝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音乐在外交这台大戏中,可以成为传递友好的媒介。周恩来作为具有国际眼光和深厚文化素养的外交家,在外交实践中,既正视差异性,又善于寻找共同点,包括文化上的相通之处;既注意控制主流、把握大势,又善于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注重细节安排,包括用美妙的音乐唤起美好的记忆、引发心灵的共鸣。

1920年,周恩来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法国国歌《马赛曲》和《国际歌》那激昂的旋律也留在了他的记忆中。1956年5月,周恩来在接见法国文化代表团时,谈起了两国国歌,谈起了《马赛曲》。他说:“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最好的,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这两个国歌都是在国家成立之前,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1972年7月,周恩来在会见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时,动情地说:“法国人民是一个有古老的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民族。我们经常唱的《马赛曲》和《国际歌》都出在你们那里,我们感到很亲切。”那回响在耳畔的经典的激昂旋律,一下子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世界为之瞩目。周恩来对尼克松来访接待工作做了精心安排。2月21日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为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举行欢迎宴会。中美双方互致祝酒词后,中国军乐团奏响了周恩来亲自选定的三首美国名曲,包括《美丽的亚美利加》(尼克松在总统就职仪式上选择的乐曲)、《火鸡在草堆里》、《牧场上的家》。优美的旋律在人民大会堂久久回荡。尼克松不断鼓掌,并举杯表示感谢。美妙的音乐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宴会现场的友好氛围。

1972年9月,中国和联邦德国达成建交协议,商定联邦德国外长谢尔10月10日访华,双方签署外交公报。在听取接待工作准备汇报时,周恩来询问,在欢迎谢尔的宴会上能否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他要外交部礼宾司的同志去问一下中央乐团的李德伦。李德伦回话说,中央乐团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已不再被允许练习贝多芬的乐曲,在几天以内要演奏交响曲困难很大。他建议在欢迎宴会上可以演奏贝多芬和其他德国音乐家的短曲子。周恩来同意了这个建议。在双方外长签署外交公报当天的欢迎晚宴上,乐团演奏了德国音乐家的乐曲。宴会结束时,谢尔走到乐团前举杯向他们表示感谢。各国记者对此做了很多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周恩来很早就阅读四大名著、《说岳全传》、《镜花缘》等传统经典;小学课余时常爱读《离骚》《史记》《汉书》等书;到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涉猎西方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经典著作。走上革命道路后,他运用历史文化开展对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多次强调“要讲历史”,“不讲历史,割断历史怎么行呢?”在许多外交场合,周恩来善于怀古寄今,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追溯双方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增进彼此交流互信的情感基础。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高度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多次接待日本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的到访。1955年11月,他在接见日本医学代表团时,正视中日关系的现状,理性地回顾说,过去中日两国来往非常频繁,16世纪以来日本派很多人到中国留学,后来中国人又到日本留学。1963年10月,在会见日本佛教会来宾时,周恩来回顾说:鉴真是中国的一位高僧,曾六次东渡,很有毅力。中日友好就要像鉴真那样,具有排除万难、越过千山万水的毅力。一千两百年前的人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希望通过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式,赓续这种传统友谊。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友好近邻。中巴之间的文化和经济往来早在公元5世纪就开始,中国的高僧法显和玄奘为取经先后来到这个国家。1956年12月,周恩来到访巴基斯坦。访问中,他追溯中巴友好交流的历史,真诚地说,今天我们落到法显和玄奘的后面了。他们在学习其他国家,特别是邻国的优秀文化方面树立了榜样。他在拉合尔谈到访问的目的时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目的是寻求知识,过去曾经有中国的学者到过巴基斯坦,现在我们又来了,中国人民要向不论大小的一切国家学习,特别要向邻邦学习。

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印度军队不断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引起摩擦。为了争取和平、缓和局势,周恩来怀着极大的耐心和诚意,于1960年4月再度访印,进行多轮会谈。4月25日,在离开印度当晚,周恩来在下榻的印度总统府举行记者招待会。招待会开始,他作了45分钟演讲,情真意切地说:“中国、印度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印度的圣河佛殿,经典颂文,曾经给中华民族的成长注入过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造纸术和火药,也为印度的经济文化繁荣做出过贡献。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他回望历史,寄托友好愿景,新中国爱好和平的形象与姿态令现场数百名记者肃然起敬。周恩来演讲结束后,热烈的掌声响彻圆柱大厅内外。

索马里与中国相距遥远,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两国人民联系在一起。1964年2月,周恩来远赴非洲,在索马里访问时,充满深情地说,中国人民和索马里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早在9世纪初叶的中国文献上,就有关于索马里的记载。15世纪中国的大航海家郑和,在著名的远航中,曾经多次访问过摩加迪沙和索马里的其他地方。在此期间,也曾有过索马里的友好使者到中国进行访问。所有这些历史上的友谊的佳话,为中索两国人民世世代代所传颂。

在许多外交场合,为了强化了解、深化友谊,周恩来时常会畅叙历史,找到彼此沟通的和谐话题。1957年2月,他前往锡兰古都康提访问,在市民招待会上,特别提起法显1500年以前到锡兰访问的往事。1971年5月,在接见意大利政府经济代表团时,周恩来对中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给予肯定,称赞说,马可·波罗开辟了欧洲通向东方之路。他在中国差不多周游了各地,待了17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旅行家,你们有一位勇敢的拓荒者。

1964年2月,周恩来访问索马里时,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右一为阿里·舍马克总理

周恩来所推行的“文化外交”,像春风雨露,润物无声,让对峙不再那么剑拔弩张,让陌生不再那么沉寂疏远,僵持中添加了温馨的色彩,互动中融入了和谐的音符,增强了对外交流的穿透力和艺术感,彰显了外交巨擘的独特风采。周恩来在外交实践中独具匠心的非凡表现,得益于他长期涵养的广阔文化视野、深厚文化修养和高度文化自信,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总结和学习的。(责任编辑王兵)

作者:淮安市政协原一级调研员,研究馆员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