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让外来舞蹈融入中国气韵

更新时间:2025-10-21 10:44  浏览量:2

芭蕾舞、国际标准舞、街舞等外来舞蹈形式通过深度融入中华美学基因和创造性拓展本土艺术表达维度,实现了从技术性移植到主体性再造的转变。这一进程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艺术的涵化能力与转化活力,更在跨文化对话中凝练出兼具东方神韵与国际视野的舞蹈新范式,在国际舞台上传递当代中国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不断深入,不仅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发展。在此过程中,舞蹈界掀起挖掘与活化传统文化元素的风潮,芭蕾舞、国际标准舞、街舞等西方舞蹈也不断尝试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并在中西融合中诞生诸多优秀作品,催生出兼具国际视野与东方美学的全新舞蹈表达。

首先是芭蕾舞。当代芭蕾的中国化创作体现在以中国传统文学为基础的二度创作,以及从代表性中国舞蹈传统文化符号入手的再创作,并赋予其新的解读视角。《红色娘子军》等先期芭蕾舞剧中国化的成功探索经验,为当代中国芭蕾的创作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在此基础上,艺术工作者不断探索芭蕾身体运动规律与中华美学特质的结合,并创作出一系列作品。比如,芭蕾舞剧《敦煌》将足尖直立与敦煌壁画伎乐天的S型三道弯形态相结合,融合敦煌意蕴、飞天形象与芭蕾语汇。芭蕾舞剧《红楼梦》以虚实相生的写意手法展现“大梦一场,转瞬成空”的主题,通过心理空间的叙事方式描绘宝黛二人的情感轨迹,使芭蕾在充满诗意与情感张力的舞台空间中充分表达。芭蕾舞剧《西施》融合清雅古典的写意风格与现代简约的舞台美学,创造出“现代中式”的“民族芭蕾”表达,展现了现代芭蕾在表达中国文化意蕴、地域气质与民族精神方面的可能性。芭蕾舞剧《白蛇传》在表演中将芭蕾与昆曲、中国古典舞等融合在一起,在婉约清逸、唯美典雅的东方意蕴中,营造“春雨如酒柳如烟”的西湖山水意境,展现古代民间爱情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芭蕾舞剧创作,一是体现在思想内核的现代性转译。中国芭蕾正逐渐跳脱西方经典叙事的窠臼,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传统故事,实现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在对本土经典文学的改编中,创作者的关注点不再停留于叙事讲述,而是借其抒发个人见解、情感表达与思辨意识。比如,芭蕾舞剧《白蛇传》将传统故事重构为符合现代审美与价值观的舞剧,在“悲剧喜作”中融入对爱情、人性、欲望的当代思考,完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再如,在芭蕾舞剧《敦煌》中,快速的单足趾尖旋转与火焰纹绸的飞旋舞动相得益彰,双人托举则能展现伎乐天的飞仙动势,东方的飞天与西方的仙女虽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审美上均呈现出追求轻盈与身体意象的飞仙主题,这种融合是对东方美学特质、文化原型与芭蕾技术规范、舞蹈语言之间的适配与可通约性探索。相较此前《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等芭蕾舞剧,当代中国芭蕾的语言呈现出古典审美元素与现代碰撞下的“新中式”民族化表现态势。二是时空美学的东方范式表达。西方芭蕾传统多为线性叙事与写实布景,当代的中国芭蕾创作在时空表达上尝试构建“虚实相生”的舞台诗学,注重抽象写意的舞台呈现,并常以散点透视取代焦点叙事,通过多重时空的并行交织产生历史与当下的互文。比如,在芭蕾舞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设定于贾宝玉梦中,宝黛共读《西厢》也在虚构空间展开,舞剧带领观众走入贾宝玉的精神世界,让观众在亦真亦幻之间体会大观园的诗意情感。这种时空表达方式强调内在心理与氛围的营造,更契合东方叙事传统。

其次是国际标准舞。国际标准舞的中国化实践正突破其竞技性与程式化的西方原生框架,逐步走向融合中华文化审美和叙事逻辑的创造性表达。创作者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性基因,对国际标准舞的身体语汇进行本土化转译,比如将摩登舞的线性流动转化为写意化的时空意境,将东方审美与拉丁舞的发力机制和审美特质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将中国叙事的精神内核注入舞蹈结构,使技术性舞步升华为承载文化记忆与审美意象的符号载体,呈现出具有中国气质与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比如,国际标准舞《丝路·行》巧妙融合拉丁舞的流动性与敦煌舞“天衣飞扬”的审美意蕴,舞者通过快速的群体调度与“拧扭”式舞动,呈现壁画中“三道弯”曲线的飘逸动势。西域风格的健朗姿态与拉丁舞的热情奔放相得益彰,舞者昂扬的身体姿态传递出丝路文化的辉煌气象,彰显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取材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摩登舞《月夜》,将摩登的高雅形式与唐诗的典雅意境并置,通过诗意美学重新诠释西方舞蹈形式。作品以华尔兹的旋转与升降动作描绘月光倾泻、水波荡漾的东方意境,构建出“诗舞一体”的跨媒介表达。

最后是街舞。街舞的中国化路径更强调青年文化与传统精神的创造性对接,其强调身体爆发力与节奏张力的特性,恰好契合许多中国题材中的集体意志与精神表达。比如,街舞《黄河》借助机械舞展现纤夫拉绳时的震颤感,狂派舞中的收缩、挥拳、跺脚动作展现民族抗争的情绪力量,连续的托举与“人梯攀升”动作象征黄河波涛的奔涌与“从匍匐到站立”的精神升华。再如,《常山赵子龙》等作品以街舞为媒介,将中国元素与青年语态结合,形成具有传播力的“国潮街舞”。

芭蕾舞、国际标准舞、街舞等外来舞蹈形式通过深度融入中华美学基因和创造性拓展本土艺术表达维度,实现了从技术性移植到主体性再造的转变。这一进程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艺术的涵化能力与转化活力,更在跨文化对话中凝练出兼具东方神韵与国际视野的舞蹈新范式,在国际舞台上传递当代中国形象。这一进程还通过激活传统的当代表达、重构外来的本土表达,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舞蹈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重要的实践支撑,彰显当代文艺守正创新的历史自觉。(王 雪)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