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十四艺节·艺评】陈雅星 王粲|歌剧《侨批》:困境中的信义之光

更新时间:2025-10-31 15:24  浏览量:3

新重庆-重庆日报 陈雅星 王粲

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大型民族歌剧《侨批》紧紧攫住了观众的心。《侨批》故事跨越山海,其通过独特的艺术叙事,将侨批这一历史现象升华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符号象征,将离散的个体记忆凝聚为集体的文化记忆,很好地完成了一次对传统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特殊的家书与汇银凭证,侨批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海外华侨与家乡亲属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纽带。歌剧《侨批》以一封跨越山海的侨批为线索,以华工梁诚如一家的命运为切入点,独具匠心地串联起剧中典型人物、家族及众多海外华侨华工,将宏大叙事凝练为具体而微的艺术表达。

剧照。受访者供图

正如侨批文物馆中展示的那封以“难”字为核心的七言绝句批封:“迢递客乡去路遥,断肠暮暮复朝朝。风光梓里成虚梦,惆怅何时始得消。”在简练的文字中凝聚了侨民群体的集体记忆与情感结构。我们从物质文化视角来看,侨批的形制特征明显。歌剧《侨批》的海报设计真实还原了传统批封的形制特征:标准的批封尺寸约为23×11厘米,居中红色长条宽约2厘米,上面用毛笔楷书工整书写收信人信息,右侧详细标注收信人地址,左下角注明寄信人信息,左上角则准确记录汇款的币种和数额。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侨批这一文化符号。

歌剧《侨批》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深刻展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面临的伦理困境与道德抉择。

剧中人物梁诚如临终前的托付,不仅是一笔数额达一千大洋的汇款,更是一个父亲对家庭的责任与牵挂,这种托付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援助,成为一种道德契约的象征。据《潮州志》记载,20世纪初期,一元大洋足以支撑一个五口之家三天的基本生活开支,这一千元大洋的汇款背后,是数十位华工节衣缩食的集体奉献。

唐有信夫妇的角色塑造则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他们经营的侨批局超越了简单的金融中介功能,成为维系社会信任的枢纽机构。在近代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侨批局依靠的是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信任网络。剧中唐有信“钱要算,更要把良心账来算”打动人心。历史资料显示,当时的侨批局运营利润率通常在2%-3%之间,这种微利经营模式正好体现了其社会服务属性。

剧中,唐有信“倾家荡产也要兑现侨批”的抉择,是个体道德的高光时刻。这种选择既源于理性的商业考量,也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既是特定行业的职业要求,也是华人商业伦理的集中体现。在建设现代信用社会的今天,《侨批》提醒我们:信用体系的建设,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也需要伦理的柔性支撑。

歌剧《侨批》通过精细的历史细节重现,展现了宏观历史进程与个体生命经验的复杂交织。

红头船作为重要的舞台意象,象征着离乡背井的生存抉择,也暗示着海外侨民在故土与异邦之间的悬置状态。历史上的红头船载重约200-300吨,每次航行可搭载200-300名乘客,航行时间长达30-60天,这种空间上的隔绝与情感上的联结,通过侨批这一媒介得以超越。

值得注意的是,歌剧《侨批》对不同时期侨批汇兑金额的变化进行了呈现,反映了海外华人生存状况的历史变迁。据了解,1900-1930年间,经由侨批局汇入潮汕地区的款项年均达5000万银元,这一数字在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至20世纪40年代又因战争因素剧烈波动。这些数据的背后,将无数个像梁诚如这样的个体命运在历史大潮中的浮沉一一具象化了。

歌剧《侨批》的创作本质上是对特定历史经验的文化记忆进行当代重构的过程。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手法,将离散的个体记忆凝聚为集体的文化记忆,进而形成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深度的艺术作品。这种记忆的重构不仅具有历史认知的价值,更包含着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在数字化时代,当即时通讯消解了传统书信的情感密度,当金融便利降低了经济往来的情感投入,歌剧《侨批》通过对“慢”与“重”的强调,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再现,促使我们反思现代性进程中可能失落的情感价值。它还特别注重通过对传统礼仪细节的再现,强化文化记忆的连续性。例如,剧中人物对待批封的恭敬态度、书写批信时严格的格式要求、传递过程中的谨慎细心等细节,都表达出了传统文化中对文字、契约的敬畏之心。

再从艺术表现层面看,歌剧《侨批》在音乐创作、舞台设计和叙事结构上都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艺术创新的平衡。

作曲家孟卫东为唐有信设计的“刚劲、浓烈”的音乐,以传统五声音阶为基础,通过节奏的变化和音色的对比,塑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形象,既符合人物性格特征,也暗合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在叙事结构上,歌剧通过“诚信脉络”与“亲情脉络”的双线交织,构建了多层次的意义网络。据统计,全剧共出现大小场景转换28次,通过精准的场次安排,既保持了戏剧张力,又确保了历史叙事的完整性。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戏剧效果,也更全面地展现了侨批文化的丰富内涵,使作品在艺术表现与学术深度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民族歌剧《侨批》剧照。受访者供图

舞台美术方面,设计团队参考了超过500份历史文献和2000余封实物侨批,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服饰、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等进行了细致还原。这种对细节的考究使得舞台空间成为可信的历史语境。

歌剧《侨批》的艺术创作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2013年,“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侨批文献的全球价值得到国际认可。现存的约17万封侨批实物,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的档案馆和博物馆中,成为研究近代华人移民史的珍贵资料。歌剧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艺术化解读,使专业学术研究成果得以通过艺术形式向公众传播。

除了常见的家书汇款式批信外,剧中还呈现了婚书、讣告、契约等特殊类型的批信,这些不同类型的文书共同构成了侨民生活的完整记录。现存侨批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家庭伦理、经济生活、社会交往、文化适应等多个维度,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百科全书”。

可以说,歌剧《侨批》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对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与当代诠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歌剧《侨批》所展现的跨文化交往经验、诚信体系建设、社会互助网络等主题,都具有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普遍价值,为当代观众提供了一面审视自身文化认同的镜子,也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参照。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