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化新力量 奏响时代“好声音”
更新时间:2025-11-13 13:05 浏览量:2
《吉林全书》:淬炼吉林历史文化之魂
“今年9月,《吉林全书》收录的《吉林通志》与《打牲乌拉志典全书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入选2024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这是对我们深耕吉林地方历史文化、做好古籍活化传承工作的极大鼓舞。”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长张强说。
2024年5月18日,作为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的重磅活动,《吉林全书》编纂文化传承工程启动。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文化战略部署,也是我省首次开展的大规模、整体性、系统性的历史文献整理编纂工作,为梳理吉林历史文化脉络按下“加速键”。时隔7个月,2024年12月,《吉林全书》第一辑14种26册新书与读者见面,以扎实成果兑现了“传承吉林文脉”的承诺。
“《吉林全书》第一辑的成书过程,始终围绕‘分阶段、有侧重’的原则推进。”张强介绍,编纂团队对不同时期的文献采取差异化整理策略:1911年以前的重要历史文献,以“全”为核心目标,尽可能穷尽式收集,还原吉林早期历史文化全貌;1912—1949年年间的重要典籍文献,侧重“精”选,聚焦能体现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的核心资料;1949年以后的相关著述因内容丰富,更是以“精益求精”为标准,筛选最具学术价值与传播意义的作品。
“第一辑包括《吉林外记》《吉林通志》《宋小濂集》《成多禄集》等特色图书,其中《打牲乌拉志典全书》的出版来之不易,该书卷3孤本由长春市老中医赵东升珍藏,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七品骁骑校双庆的后裔。此次《吉林全书》的整理出版,不仅让珍贵史料得以公开,更为研究清史、东北史、东北民族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文献空白。”
书目收集是《吉林全书》编纂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为确保文献的权威性与完整性,吉林文史出版社自工程启动之初便组建编纂委员会,成员由宣传、文化、出版等方面负责人和相关高校专家学者构成。至今已开展多次学术研讨、文献甄别、校勘论证等交流活动。专家团队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及我省多地,走访民间收藏家,寻找到版本质量、文献价值俱佳的古籍底本。
如今,《吉林全书》的编纂与出版仍在稳步推进。“第二辑12月第三批20种45册新书的出版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很快就能与读者见面。”《吉林全书》编纂文化传承工程出版工作具体执行人、文史社副总编辑王非透露,第二辑中特别收录了吉林文化名人孙毓椿的珍贵著作底本,现已成功获取其3种作品的影印出版权及电子版权,其中部分作品为首次进行系统性整理与披露,“这些文献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近代吉林文化界的发展脉络,非常值得期待。”
2025年底,《吉林全书》已累计出版64种115册图书。“我们已制定完成‘十五五’时期的出版规划,2026年将继续推出100册新品。”张强表示,《吉林全书》整理编纂过程中的衍生课题及学术成果还将纳入“吉林文脉传承工程”,以不同形式呈现吉林历史学术文化成果。让《吉林全书》完整地呈现吉林历史文化发展全貌,淬炼吉林地域文化之魂,推动新时代吉林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纪洋)
“老”街区上的新青年故事
新民大街航拍图
身着华美汉服,与同好行走在新民大街,宛如一道道绚丽的彩流,流过沿街的历史建筑,也流进了城市文化生活的脉动。尽管已经两个多月时间,但每当走过新民大街,想起“七夕”当天的汉服巡游活动,长春市青年汉服社团负责人姜向復依然回味无穷。“真的有一种穿越历史、古今交融的感觉,仿佛这座城市的文化气韵,在这一刻突然爆发出来。”
姜向復所在的汉服社团就坐落在长春市新民广场附近。在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中,他从一个个细微变化中感受着新民大街这条街道的不同:沿线院落的围墙被拆除,感觉里面的老建筑离自己更近了;绿地和口袋公园变多了,闲暇时在公园中坐一坐,顿觉工作环境更惬意了;更难得的是适时开展的巡游活动,给了文艺爱好者们一个展示自己的绝佳舞台。汉服巡游、歌舞、话剧、公益电影放映……这条街道上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姜向復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把城市核心主街道适时改成步行街区,让市民在这里集中体验各种文化活动,真是挺难得的,感觉自己都成为城市文脉脉搏中的一部分。”
屹立在人民广场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这种文化空间的“打开”,不仅发生在他的工作空间,也深入其生活。今年7月22日,封闭22年的人民广场重新开放。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姜向復和母亲“故地重游”,在广场中央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下——当年他和母亲拍照的位置,以同样的姿势再次拍下一张照片。姜向復回忆说,那天有好多中老年人到广场游玩,大家在广场里喝咖啡、聊天、散步、拍照留念,累了就在新增设的长椅上休息,久久不愿离开。“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对方内心深处和故乡深刻的情感链接。”
屹立在人民广场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作为汉服爱好者和汉服行业从业者,姜向復牵头组建的青年汉服社团已经从2018年社团初建时的50多人发展到近万人。在他看来,这样可喜的发展速度,与城市文化氛围的蝶变息息相关。以前,没有适合的展示空间是制约社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现在,随着新民大街、春京西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场所的陆续开放,他们有了充足的舞台展现汉服的魅力,也有充足的空间去开发新的活动内容。
除此之外,在这位“90后”青年眼中,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给了年轻人更多走近文化、走近城市的机会。“比如新民大街在开放中引入市集,松苑咖啡馆、人民咖啡馆让历史建筑变得可亲近、可体验。这些举措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历史和文化,也拉近了城市与市民的距离。”他说。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本组图片均由潘硕摄)
就像他自己,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和朋友一起去松苑咖啡馆喝杯冻梨咖啡。那座由近百年历史的仿德式古堡建筑变身而成的咖啡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质感。“这种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让普通人能走进去,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沉浸式地感受历史,真是让人向往。”(王丹丹郭悦)
周周交响乐 文化新名片
长影音乐厅内,《春之声圆舞曲》的欢快旋律包裹着掌声流淌;省图书馆音乐厅里,民族管弦乐《茶马》让听众沉醉滇藏风情——这是2025“周周交响乐”系列演出活动的日常场景。自4月启幕以来,这场贯穿全年的音乐盛宴以每周一场的高频次、高品质演出,让高雅艺术融入百姓生活,而这背后,离不开吉林省交响乐团、长影乐团等专业院团的坚实支撑。
作为吉林文艺界的中坚力量,“十四五”期间,吉林省交响乐团深耕艺术普及,以年度音乐季为抓手,让交响乐走进大众视野;长影乐团则佳作频出,带着兼具时代气息与艺术价值的精品登上国家大剧院等舞台,持续突破艺术边界。他们正是吉林文艺工作者的缩影——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既深耕本土文化,又吸纳多元养分,为广大吉林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内容供给。
依托这份专业积淀,“周周交响乐”从“友谊长春”中俄民族交响音乐会启幕,便呈现出多元包容的艺术格局:既有《巅峰盛宴》演绎西方经典,也有《丝竹幻境》用民乐对话古今;既有《青春之歌》以电影金曲礼赞岁月,也有《高粱红了》用旋律讲述黑土地故事……
活动不仅吸引江苏、浙江、内蒙古等地乐团联动,还邀请柴昊夫、范妮等指挥家,元杰、刘兴辰等演奏家加盟,更注重惠民与普及。线下门票便捷优惠,长春市民李洁表示“购票方便又划算,连续看了几场”;线上直播打破地域限制,让全国观众共享精彩演出。“走进音乐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观众王雪萍的感慨道出了百姓心声。
持续至今,“周周交响乐”已成为吉林文化名片,它不仅让市民每月有期待、常享艺术滋养,更以音乐为纽带促进文化交流,为长春打造“爱乐之城”注入动力,生动诠释了“十四五”期间吉林人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裴雨虹)
跟着影视游 解锁新体验
初冬的吉林,宛如打翻的调色盘,五彩斑斓。在长春水文化生态园里,几位游客正以颇具年代感的老建筑为背景,反复调整姿势拍照留念。“这儿是《人世间》的取景地,虽然剧播完好几年了,但来感受一下‘周秉昆’他们走过的路,感觉特别亲切。”一位来自南方的游客李女士笑着说道。这一幕,已成为时下吉林当季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净月潭层林尽染的湖畔,在长影旧址博物馆充满光影故事的展厅里,追寻心仪影视剧的足迹,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探索吉林的新方式。
这股热潮的背后,是吉林省立足富集影视资源和鲜明文旅特色,在“十四五”期间积极推动“电影+”跨界融合、培育消费新动能的生动实践。全省以“跨行业协同、多业态融合”为核心,让银幕上的光影艺术,转化为可游、可感、可消费的沉浸式体验。
吉林正着力打造“电影+文旅+消费”的多维生态系统。不仅长影世纪城、长影旧址博物馆、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等集观影、体验、消费于一体的综合体持续升级焕新,而且依托独特的冰雪资源,白山仙人谷等“冰雪天然摄影棚”也持续擦亮“拍在吉林”品牌,吸引剧组前来,形成从拍摄到旅游消费的良性循环。
“跟着电影游吉林”已从一句口号变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人世间》《林海雪原》《五朵金花》《狙击手》《茶啊二中》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被巧妙串联,还特别设置了多条主题打卡路线供游客自由组合选择。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以及G331沿线的秋日美景中,公益露天电影放映与夜市、文创市集有机联动,让电影艺术自然融入市民与游客的休闲生活,创造出“观影即游、游中赏影”的深度体验。
更为重要的是,吉林电影主管部门与文旅、商务部门的联动协同,让消费体验更实惠、更顺畅。通过推动影院与A级旅游景区、老字号餐饮、重点商超组建“消费联动体”,开展观影抽景区门票、享用餐购物优惠等互动促销,游客在享受光影之余,更能获得“消费+文旅+观影”的一站式实惠。
在“十四五”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吉林以影视IP为纽带的文旅融合之路正越走越宽。展望未来,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吉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迸发更大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深厚的文化动能。(马璐)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