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强:希望观众为看歌剧而奔赴郑州丨顶端访谈
更新时间:2025-11-14 08:31 浏览量:2
顶端新闻记者 黄亚芳/文 受访者供图
在动辄投资千万甚至上亿的大制作时代,他坚持“一件一件戏服地去淘”;当许多人认为歌剧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他却希望观众花“一顿饭的钱”就能享受精神大餐。
作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正以一种近乎“执拗”的务实与情怀,在河南探索着一条歌剧艺术普及与音乐学院发展的新路。
11月12日晚,作为“中原歌剧周”重要剧目,经典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连演四场。演出当晚,戴玉强接受顶端新闻记者专访,畅谈他的文化惠民实践与艺术理想。
据悉,本次“中原歌剧周”从11月6日持续至18日,在郑州上演《江姐》《魔笛》《党的女儿》《塞维利亚理发师》《女人心》和《丑角》等六部中外经典歌剧。
低成本、高标准,让高雅艺术更接地气
顶端新闻:你在歌剧制作中非常注重成本控制,为何要坚持这种“精打细算”的模式?
戴玉强:我们确实把成本抠得很紧。这不是抠门,而是要探索一种低成本、高标准的“可持续”的模式。除了政府每年给予的资金支持,还要兼顾人才培养、创作等众多事项,我们希望歌剧制作能够尽量做到自负盈亏。
比如去年歌剧《茶花女》的服装成本,剧服厂报价100多万,我们最终只花了十几万。不是质量不行,是我们花了心思。我带团队去摄影城,一件一件地挑、一件一件地改。舞美也是,比如《党的女儿》中呈现一面必需的墙,工厂做要十几万,我们在网上找老房子的旧门旧窗,几百块钱搞定,效果一样好。
要把音乐学院的事、把做歌剧的事,当成自己家过日子一样,能省一分是一分。归根结底,我们希望证明,高雅艺术不一定是昂贵的,它可以更接地气。
顶端新闻:你曾说过希望观众花“一顿饭的钱”就能走进剧场。这种“文化惠民”的理念是如何实现的?
戴玉强:这话很实在。社会发展到现在,大家的温饱基本解决了,精神食粮也应该更丰富一些。我们把票价定在80元、180元,就是一顿在外面下馆子吃饭的钱,就是要破除大家觉得歌剧高高在上的心理门槛。
如何实现低价票?除了刚才说的极致成本控制,我们也依靠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助,以及我们到处“刷脸”拉来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把战线缩短,把效率提高。一部戏,别人装台彩排要一周,我们压缩到两天。政府给的支持是种子,我们要想办法让这颗种子在这块地里长出庄稼来。如果票房能回收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成本,这个模式就能运转起来。
在实践中教学,在艺术普及教育中培养观众审美能力
顶端新闻:排演歌剧也是你在音乐学院教学的重要部分,这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戴玉强:这非常关键。我们音乐学院的教学,不能只在琴房里“纸上谈兵”。歌剧是什么?它是音乐产业的“航空母舰”,是集大成者。从吹拉弹唱到作曲、指挥、钢琴伴奏,从服装、灯光、舞美到化妆、宣传、推广,它需要音乐行业的全产业链覆盖。
“师生排戏”本身就是一堂大课。一个学生,不管他学什么专业,最终都要在舞台上检验成果。通过排演《茶花女》这样的经典剧目,我们正是在用实战训练老师和学生。我还办了“河南声乐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每年只招10个人,目标就是按照歌剧表演艺术家的标准来培养,把一整部戏完完整整地装进他们的脑子里、长在身上。
顶端新闻:在培养年轻观众方面,您认为歌剧艺术应该如何破圈,吸引更多年轻人?
戴玉强:我坚信,只要你走进剧场,就一定会被吸引,绝不会后悔。现在难就难在怎么把他们“请进来”。
我们也在积极利用官媒、自媒体进行宣传,让大家知道有好戏在看。同时,我们也在做艺术普及教育。我认为,音乐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向所有孩子的“音乐教育”,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具备享受美好音乐的能力,在童年窗口期种下审美的种子;另一种是发现有天赋的孩子进行“音乐家的教育”。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今天,衣食住行都有了保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审美力,音乐是训练审美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打造中原原创歌剧,以文化繁荣提升城市气质
顶端新闻:通过近两年来的演出,你认为歌剧在河南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戴玉强:从中原版歌剧《茶花女》到“中原歌剧周”,我希望把年轻人一次次推到舞台中央,但真正上演的歌剧作品数量依然有限。
经过长期的酝酿与筹备,下一步,我们至少创作一部或两部真正扎根于中原大地、反映中原风格、展现中原人情世故与独特审美情趣的原创歌剧作品。这将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音乐。
无论歌剧、交响乐、舞剧还是音乐剧,按照目前音乐学院发展的正常规划一步步推进,在未来都有望成为现实。目前,相关的原创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有的项目已完成过半,有的则尚在构思阶段。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这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坚信,一旦我们拥有了立得住的原创作品,再去制作世界经典或历史题材时,就能获得社会各界,包括各级政府更广泛、更大力度的支持,许多事情便会水到渠成。
顶端新闻:你理想中的健康、繁荣且惠及大众的演出市场,应该是怎样的图景?它能为郑州带来什么?
戴玉强:我注意到一个很好的现象,我们演出时,有不少观众是从北京、上海、广西甚至沈阳等地坐着高铁专门来的。这催生了一个“为了一部戏,奔赴一座城”的概念。郑州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它离哪儿都不远,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枢纽。
我理想的状态是,通过我们持续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作品,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每年有固定的歌剧演出季,每场演出都能有八九成的上座率。这样,票房既能支撑一部分成本,政府的投入也能更高效地利用。
一个繁荣的演出市场,不仅能滋养市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城市的文化气质,更能直接拉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消费,推动文旅融合,让文化成为真正的城市引擎。
如果有一天,大家能因为郑州有好的歌剧,而特意选择来这里度过一个周末,那将是我们对这座城市最好的回馈。这件事很难,但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