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莫华伦:拉近大众与歌剧的距离
更新时间:2025-11-14 18:43 浏览量:2
他,拥有一副优美特殊的戏剧性抒情男高音歌喉,能演唱超过六十个歌剧角色。
他曾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铜紫荆星章”,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奖”,为了表彰他在世界歌剧事业上的贡献,意大利和法国政府先后授予他“意大利团结之星骑士勋章”和“法国文化骑士勋章”。
他是国际乐坛最杰出的华人男高音之一——莫华伦。
不久前,“莫华伦与香港歌剧院明星歌唱家巡演音乐会”在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举行。山东的乐迷有机会一睹这位歌唱家的风采。
“起码十年没来济南了。”演出前,莫华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感慨。“不过,山东的好嗓子、好山水,还有鲁菜的味道,我从来没忘过。”这份藏在岁月里的缘分,促成了此次别开生面的鲁港文化交流活动。大师课和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浑厚的美声与热烈的掌声相互呼应,交织成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艺术对话。
融合的魅力最动人
《狮子山下》的开场铃声未落,山东省会大剧院的观众席已安静下来。当莫华伦用意大利语唱起歌剧《弄臣》选段、《斗牛士之歌》《我的爱之甘醇》等,那标志性的美声唱腔瞬间穿透了整个剧场——婉转优美的旋律,在大剧院绝佳的声学环境里层层递进,高音区的穿透力不仅让前排观众屏息,连后排的观众都能清晰感受到声带震动传递的情感爆发力。
“歌剧是西方表演艺术里最完整的形式,音乐、歌唱、舞美、灯光全有,芭蕾舞没歌唱,话剧没音乐,只有歌剧什么都齐。”演出前谈及上半场的编排,他对记者特意强调,“我们不用麦克风,这种不插电的声音魅力,电子设备是还原不了的。”
下半场则是满满的中国风。当《海阔天空》的钢琴前奏响起,剧场瞬间被点燃。莫华伦的唱腔骤然切换,美声的浑厚饱含着流行歌曲的激昂,当“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歌词唱出,年轻观众立刻跟着哼唱,节奏越唱越齐,熟悉的旋律在剧场久久回响。
这种“中西合璧”的编排,正是本场音乐会最精妙的表达。上半场的西洋经典是“引进来”,展现香港作为中外文化枢纽的开放基因;下半场的华语金曲用美声演绎是“融进去”,让本土旋律在西洋唱法中焕发新生。《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激昂、《东方之珠》的深情、《喜欢你》的温柔,每一首都经过莫华伦的精心改编——保留原曲的旋律骨架,用美声的气息控制支撑长音,让流行歌曲既有烟火气又不失艺术质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歌曲,有很多风靡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地区,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莫华伦坦言,用歌剧唱法演唱中文歌曲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莫华伦接受的声音训练主要是西式的,演唱的曲目也多为意大利文、德文和法文作品。唱中文歌需要调整发声方式,发音位置需要更靠前。这种调整需要潜心打磨,否则可能会像那些不熟悉中文的外国人唱中国歌一样,出现发音不清的情况。“我们全力呈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让观众明白‘音乐无界’,熟悉的旋律加新鲜的唱法,才能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有共鸣。”
在济南的演出,莫华伦偕一众香港青年歌唱家一同登台。“这是文化交流的新生代力量。”莫华伦说,“这场音乐会就是要让大家看到,香港的文化根在内地,又能吸收西方精华,这种融合的魅力最动人。”
让中国声音更响亮
莫华伦生于北京,6岁随父母迁居香港。他的歌剧之路始于一场震撼。在夏威夷大学念会计时,他偶然走进《波希米亚人》的演出现场,两千人场馆里无需麦克风的完美歌声,让他彻底沦陷。“那一刻血液都沸腾了,我渴望唱出这样的声音。”他回忆。莫华伦壮着胆找声乐教授试唱,对方一句“有潜质”,让他在大三时不顾父母反对转修音乐,此后又拿下夏威夷大学音乐学士和曼哈顿音乐学院硕士学位。
1987年,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的柏林歌剧院招考,毫无把握的他一举考中,果断推掉美国歌剧院合约赴任。喜悦之余,他犯了愁:“大学德文烂到家,当时就想绝不去德国唱歌。”靠着死磕硬学,他把德语练得流利自如,但黄皮肤让他遭遇偏见,两年半都只能演小角色。他默默打磨,把每个配角都演到极致,直到《弄臣》主角临时空缺,没经过彩排的他临危受命,舞台上,他把《女人善变》演绎得精彩至极,台下掌声雷动,由此一战成名。后来,莫华伦不仅在《茶花女》《托斯卡》等数十部歌剧中担纲主角,更成为首位站上伦敦歌剧院的中国人。“五千个座位座无虚席,那一刻骄傲又感慨。”当时的演出场景,他至今难忘。
英国《卫报》评价莫华伦:“他的表演功夫十分扎实,除了有极美丽和平稳的音色外,也有在舞台上的专注及热诚;在唱高音时,他的起音像帕瓦洛蒂的声音一样强劲。”莫华伦近年将工作重心转向亚洲,创办香港歌剧院、执掌澳门国际音乐节,更多次登上央视舞台。从柏林到北京,这位歌唱家始终记得:“要把西方艺术种子带回中国,让中国声音更响亮。”
对演唱,他最珍视的还是“真实”二字。“录音可以修音,但观众的眼泪和掌声骗不了人。”他至今保持着严苛的作息,为的是给观众最好的欣赏体验。
音乐是莫华伦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给予他无尽的快乐和力量。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从未放弃过。“我的生命像三部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里的鲁道夫,贫穷却执着于艺术;《卡门》里的唐·豪塞,为爱情奋不顾身;《托斯卡》里的卡瓦拉多西,为信念牺牲。”不过,最核心的,还是“坚持”二字,“从香港少年到现在,我只做了一件事:唱歌。只要还能唱,我就会一直站在舞台上。”
别把歌剧想得高不可攀
“欣赏歌剧有门槛吗?”记者问。
“别把歌剧想得高不可攀!”采访中,莫华伦真诚地、反复强调这句话。
在他看来,大众对歌剧的“距离感”,大多源于误解。“歌剧就是用歌声讲故事,跟话剧用台词讲故事没区别,现在都有中文字幕,唱的什么清清楚楚。”他进一步解释了歌剧的创作流程:先构思故事内容,据此编写剧本,然后将剧本转化为音乐,最终形成歌剧的完整剧本。与话剧不同,歌剧更侧重音乐的构造和纯粹性,通过音乐吸引观众,让他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他最反对“歌剧是高雅艺术,普通人听不懂”的说法。“歌剧是世界非遗,非遗不是供起来的,是要让人享受的。欣赏歌剧并非需要深厚的音乐背景,关键在于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理解各种音乐风格与表现形式。”他鼓励大家亲临现场,感受歌剧的独特魅力。
培养年轻的歌剧观众至关重要。莫华伦认为,应当通过将歌剧引入校园,向孩子们普及歌剧知识,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推广和多种渠道宣传,培养年轻观众对歌剧的欣赏能力,推动歌剧市场的长期发展。
他特别强调“现场感”的重要性。“手机上听歌剧是误导。”莫华伦直言,美声讲究穿透力,用麦克风录出来反而失真,“使劲唱的时候,麦克风里听着像‘吼’,观众感觉难听,就不想再接触了。”而在剧场,“不插电”的声音能传递更多细节:“你能听到气息的流动,声带的震动,甚至歌唱家的情感波动,这些都是线上看不到的。”
在普及西洋歌剧的同时,莫华伦更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创”。“我们有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不能只放在博物馆里。”他对山东文化格外推崇,“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孔子的思想在西方很受尊重,英文叫Confucius,这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要“守根不守旧”,比如昆曲比西洋歌剧早几百年,爱情故事那么动人,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舞美、灯光呈现,但唱腔里的韵味不能丢。”
戴玉强、魏松这两位男高音歌唱家与莫华伦携手并肩,共同组成“中国三大男高音”。三人的唱法各有特色,合作时,互补性也很强,观众能够区分出层次。在舞台上的互动,也如老友重逢,默契十足。“用西方人听得懂的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文化,是‘中国三高’的独特优势。冠以‘中国’,某种程度上已经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从成立伊始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弘扬中华文化,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莫华伦说,他们尝试用“西方人听得懂”的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民歌,选曲充满巧思,“先把他们的歌唱好了,让他们明白我们的专业水准,再引导他们来听我们唱中国歌,比如唱一首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接着唱一首中国的《凤阳花鼓》,这样的唱法,外国民众就容易理解。因此,《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越来越多的中国歌曲唱响更多的音乐殿堂,当地观众往往到了演出最后,都站起来热烈鼓掌,说中国民歌原来那么好听。”莫华伦说,“美声是国际文化,我们想用它来多唱咱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希望我们能尽快再次同台,一起唱给更多的观众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