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高台百人吟唱,女性舞者托起男伴,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颠覆想象
更新时间:2025-11-14 22:32 浏览量:1
当百位歌者登上九米高台演唱,会营造出怎样的声场?当双人舞中女舞者稳稳托起男伴,会展现怎样的力量?11月14日至15日,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在前滩31演艺中心连演三场,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压轴。
这是一场由近300位艺术家共同完成的视听盛宴。香港芭蕾舞团与香港管弦乐团联袂,携手上海本地合唱力量,演绎《布兰诗歌》与《最后的歌》两部作品。两部作品今年刚拿下第24届香港舞蹈年奖——《布兰诗歌》获 “杰出大型场地舞蹈制作”,胡颂威凭《最后的歌》获 “杰出编舞”。
《布兰诗歌》以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谱写的大型音乐作品为蓝本创作,《最后的歌》则以19世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小说名篇《夜莺与玫瑰》为灵感,在风格上形成磅礴与细腻的强烈对比。
《布兰诗歌》由香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卫承天编创,他说:“传统芭蕾中,男性常是‘强壮的王子’,女性则是‘脆弱的天鹅’,但《布兰诗歌》希望同时展现男性与女性的力量,这反映了现实中更为平等和多元的关系。”
首席舞者叶飞飞透露,作品中有一段双人舞由她托举男舞者。“这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挑战,也让我重新思考舞者身体的表达可能。”叶飞飞说,“除了技术要求高,作品也考验着演员的情感塑造力,我们通过对每一个动作刚柔、快慢的把握,去展现角色内心的挣扎,柔弱与力量并存的特质。”
这种力量的转化,也体现在舞台空间的构建上。香港管弦乐团驻团指挥廖国敏提到,《最后的歌》中,乐团成员走上舞台,与舞者共同表演;《布兰诗歌》中,九米高的环绕式高台营造出修道院的内景,上百位歌唱家立于其上,与台下乐团形成立体呼应。卫承天兼任布景设计,他描述空中悬挂的轮盘“既呼应《哦,命运》里的‘命运之轮’,也像主角奥兰多一生追逐的、遥不可及的‘天使’”。
音乐本身成为作品力量的基石。两部作品风格迥异,却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探讨“爱情与追求”这一永恒主题。《布兰诗歌》气势恢宏,以奥尔夫的音乐为基底,融合中世纪诗歌中对爱情、欲望、生命的咏叹;《最后的歌》则唯美细腻,以巴赫的旋律为线,串联起王尔德《夜莺与玫瑰》中对“美”的追问。
启用300人的庞大阵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指挥廖国敏说:“所有人都为了同一个艺术目标而努力,这凝聚了整个团队。在《最后的歌》这部作品中,乐团成员与舞者一同在舞台上表演,打破了传统乐池的界限,创造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香港芭蕾舞团行政总监李易璇盛赞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与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成员的表现:“他们的声音条件很出色,是‘天赐的礼物’,香港芭蕾舞团巡演时一贯注重与当地艺术团体合作,这次合作非常愉快。”
透过两部作品,香港芭蕾舞团打破艺术的边界,在足尖与音符之间,追问何为美、何为爱、何为生命真正的能量。演出前,卫承天表达了对上海观众的期待:“希望他们能通过这场演出爱上香港芭蕾舞团,也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哲理。”
栏目主编:施晨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