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大铁律:少讲多练不会就抄!(转所有教师)
更新时间:2025-11-15 20:46 浏览量:1
我当老师第十年,终于学会“偷懒”了。
以前我可不是这样。每天备课到深夜,课件做得比杂志还精美。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下面该睡的还是睡。最让我崩溃的是——讲过无数遍的题,考试时他们依然错。
直到我去听了一位老教师的课。整节课他说话不超过十五分钟,学生们却异常活跃。后来我问他秘诀,他说:“老师啊,别总想着把知识灌进学生脑子里。你得留空,让他们自己装。”
这句话点醒了我。好老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习的引路人。
第一条:少讲
你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精心准备的内容,讲得自己都很感动,抬头一看,玩手指的、传纸条的、眼神放空的。不是他们不想听,是人的注意力真的有限。
科学研究说,中学生专注听课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你讲四十五分钟,后面二十五分钟基本是白费力气。
试试这样做:把一节课切成小块。讲十五分钟,就停下来让他们练。关键知识点不要超过三个。讲多了他们记不住,你也白讲。
我班上有个孩子以前总不及格。后来我发现,他不是笨,是需要时间消化。现在我讲完一个知识点就停,让他当场做两道题。做对了及时表扬,做错了马上纠正。这学期他及格了,眼睛里有光了。
记住:老师讲明白不是本事,学生学明白才是。
第二条:多练
知识不是听会的,是练会的。
你看学游泳,在岸上讲再多动作要领,不下水永远学不会。学习也一样。我现在的课堂,学生动手时间至少占一半。
具体怎么做?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立刻给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让他们马上用。语文课教描写,不讲那么多理论,就让他们写窗外那棵树。写完了互评,看谁写得最生动。
数学课教应用题,我经常让他们自己编题。要编题就得先理解,这是最好的思考过程。有个学生编的题特别生活化——“妈妈买水果,苹果比橘子贵三块,一共花了四十八,问各多少钱?”这样的题,他们做得特别起劲。
练习要有趣有用。枯燥的重复只会磨灭热情,真实的运用才能点燃智慧。
第三条:不会就抄
这话可能听着刺耳,但请听我解释。
不是鼓励抄袭,而是学会模仿。所有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婴儿学说话是模仿,书法家练字先临帖。
我们班有个作文困难户,每次写不出就哭。后来我让他找范文抄,不是全篇照搬,是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结构,抄别人的思路。抄着抄着,他突然开窍了:“老师,我发现这样写确实更好。”现在他已经不用抄了,因为学会了。
模仿是学习的捷径。让学生抄优秀作业,抄解题步骤,抄表达方式。抄之前要理解为什么好,抄之后要思考怎么用。这不是偷懒,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三个铁律要一起用。
少讲是给多练腾时间,多练中遇到困难就用抄来突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上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按照往常经验学生早就坐不住了。但那节课我们学古诗,我讲了十分钟背景,他们自己读五分钟,然后我让他们模仿着写。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
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孩子写了四行:“教室的灯亮了/粉笔灰在阳光里跳舞/老师的嗓子哑了/我们的梦想醒了。”
我看着他歪歪扭扭的字,突然很感动。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不是我在给予,而是他们在成长。
老师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吧。你往后退一步,他们就会向前进十步。你少说一句,他们就会多问一句。教育的真谛不是填满桶,而是点燃火把。
从明天开始,试着少讲一点,多让他们练一练。遇到实在教不会的,就大方地说:“来,我们看看别人怎么做的。”
相信我,当你不再霸占整个讲台,你会发现台下有那么多闪亮的星星。他们比你想象的更聪明,更有创造力,更渴望发光。
好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合奏的交响乐。
现在就去试试。就从下一节课开始。
愿你教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你的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愿你在教书的日子里,不仅付出,更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