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韵薪承 芳华北戏 京津冀教学展演探索艺术职教新路径
更新时间:2025-11-22 06:18 浏览量:1
① 《火烧裴元庆》牛德草饰裴元庆
② “艺术点亮乡村”舞蹈演出
③ 评剧《金沙江畔》《小女婿》选段吴月婵演唱
④ 评书《杨志卖刀》郭育玮(右)、王俊熙表演
⑤ 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黄河大合唱》剧照
11月3日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当《黄河大合唱》的最后一个音符在恢宏的乐曲中落下,潮水般的掌声瞬间席卷全场。台上,与北京交响乐团艺术家们并肩而立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学子们心潮澎湃。这一刻,于他们而言,不只是一场演出的圆满落幕,更象征着一次从课堂到舞台、从学生到准职业音乐人的集体蜕变与精神“成人礼”。
当晚,这场激荡人心的音乐会,正式奏响了“艺韵薪承芳华北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津冀教学成果展演”最为华彩的乐章。以此为序曲,一场汇聚京剧、评剧、曲艺、音乐等多艺术门类,横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艺术职业教育成果大检阅,在京津冀的舞台上盛大绽放。这不仅是北戏数十年教学积淀的集中呈现,更是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新路径、服务区域文化繁荣的生动实践。
京津冀协同:共搭舞台 淬炼艺术新苗
本次展演自10月21日于怀柔四渡河镇以“艺术点亮乡村”舞蹈专场启幕,在11
月进入高潮。其间精心策划的五大板块——京剧培优折子戏专场、纪念荀慧生诞辰125周年专场、音乐会专场、评剧名段专场、曲艺专场演出,共计十二台精品剧目次第展开。展演足迹不再局限于北京,更延伸至天津、河北廊坊等地。这一跨区域的布局,深刻体现了北戏推动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视野。
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吴蕾看来,这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展演更像是一堂堂关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公开课。她表示,学院通过“教室—实训基地—舞台”搭建起艺术人才培养的“成长阶梯”,助力学生稳步走向专业舞台。“我们不仅要让教学成果接受观众、艺术家和院团的检验,更要让学生们走出‘象牙塔’,扎根生活、服务基层、服务人民,在实践的沃土中成长、成熟。”
这种协同,并非简单地理位置的转换,而是教学资源与舞台实践的深度融合。例如,11月11日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实验剧场呈现的曲艺专场,便是两校合作的具体成果,由曲艺大师田连元、种玉杰、籍薇在北戏的亲授学生联袂献艺,通过展演小品《新语粮言》《鞭打芦花》等屡获中国曲协嘉奖的精品力作,为青年曲艺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黄珊珊在谈及天津之行时指出,这是推动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一次务实合作,“通过曲艺‘花场’综合演出这种丰富形式,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同仁们交流互鉴,共同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探索新路”。
值得一提的是,北戏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平台、两对接、三面向”的艺术实践教学路径,即以“少儿戏剧场”为平台;上对接课堂教学,下对接社会文化服务演出;面向职业岗位需求、面向社会文化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这一体系为京津冀协同育人提供了扎实的制度保障。京津冀三地艺术的养分,通过这样系统化的设计和平台,共同浇灌着职教学子这些新苗,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成长沃土。
育人融通:思政引领 强化专业赋能
艺术职业教育的核心在课堂,但北戏的课堂,早已突破了围墙。本次展演,尤其是作为重头戏的《黄河》音乐会,完美诠释了其“教学、演出、创研、服务、传承”“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为了让学生不再仅仅是“唱会”《黄河》,而是“读懂”“唱懂”《黄河》,北戏将课堂延伸至校园之外。音乐系主任祝真伟介绍,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卢沟桥,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通过录制MV等方式实地感受历史。“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为我们的演唱注入了完全不同的情感根基。”参演学子们感慨到。在排练中,老师们会详细讲解乐章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历史情境,包括黄河作品如何激发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用当代青年的心声去传唱经典”。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音乐专场正是北戏以饱满激昂的音乐语言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艺术家们对专业的打磨,深入到了每一个乐句的呼吸感。”回顾与北京交响乐团的排练历程,学子们感触最深的是细节。这种与艺术家“嵌入式”同台的学习,虽然让学生们倍感压力,但对专业能力的提升尤为显著。北戏院长吴蕾强调:“将课堂所学直接呈现于舞台,是艺术职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此次与北京交响乐团的合作,是双方今年6月达成战略合作后的首个大型实践项目,乐队由半数业界艺术家与半数北戏学生共同组成,实现了“教学过程”与“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是北戏近年来持续深化的办学方向。学院积极探索三“融合”新路径:一是“人”的融合,即学校教师与院团名家的融合;二是“标准”的融合,即学院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要与剧院团的岗位标准、演出标准相融合;三是“过程”的融合,即学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与院团建立联动机制,提升育人成效。与北京交响乐团的合作,正是完美体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北戏注重系统化布局,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探索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演出﹢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学院对应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对中、高职400余门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在规范艺术类职业院校课标文件方面具有示范作用。这种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为展演中呈现出的高专业水准奠定了坚实基础。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培育时代新人
在北戏的育人体系中,“传承”二字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既体现在对艺术流派的恪守与延续上,也体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的创新探索中。
“名师传艺”作为北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在本次展演、纪念荀慧生诞辰125周年专场中尤为引人注目。北戏与荀派艺术渊源深厚,自“老校长”孙毓敏手中接续衣钵。副院长许翠表示,专场演出既是对前辈的致敬,也是集中展示北戏在荀派教学与传承上的成果,旨在“让荀派艺术的接力棒,在新一代学生手中稳稳传递,薪火相传”。在教学中,学校秉承规范,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心体会人物,既要传承流派,也要引导孩子们从内心体会人物,从而实现从“模仿”到“创作”的升华。
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源于“守正”这一根本。这一切,早已如基因般深植于北戏的教学理念之中。以评剧《秦香莲》中“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一句为例,仅9个字唱词,北戏教师倾注一学期,为学生逐字抠细节,引导他们沉心演唱,以心声致敬经典。
同样,在京剧培优折子戏专场中,李玉芙、叶红珠等京剧名家倾心相授;在评剧名段专场,文华奖得主高闯、王平等名家与学子同台。这种“老中青同台”的模式,为古老的艺术在当下的舞台注入了真实的青春活力。
参与戏曲专场表演的学生鄂思蕾,首次作为主演登上大舞台。她坦言:“很多东西应在舞台上学习。”另一位学生马铭泽在名家指导下排演《盗仙草》,也深刻感受到“名家老师们对戏的理解,还有对人物的表演刻画”是课堂上学不到的财富。
从乡村古镇的自然起舞,到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恢宏《黄河》,再到奔赴京津冀的梨园新声——这条贯穿展演始终的足迹,清晰地勾勒出北戏学子日益宽广的艺术之路。他们与历史的对话、与名家的共鸣,不仅是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动注脚,更彰显了新时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这场规模宏大的教学成果展演,不仅展示了北戏在艺术职业教育领域的深耕与硕果,更探索了一条通过区域协同、产教融合、思政与专业并重来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的有效路径,铸就了艺术职业教育守正创新、担当使命的“北戏力量”。
□文/张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