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原创话剧《医之大者朱宪彝》亮相
更新时间:2025-11-25 10:04 浏览量:1
日前,天津医科大学原创话剧《医之大者朱宪彝》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亮相。
日前,天津医科大学原创话剧《医之大者朱宪彝》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亮相。全剧由该校在读学生出演所有角色,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温情形式,生动复刻了医学先驱朱宪彝“心怀家国、德高医粹”的大医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演出落幕时剧场掌声雷动,观众纷纷表示“对‘医者仁心’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一剧浓缩
“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传奇一生
作为我国著名的内分泌学家、教育家,朱宪彝被誉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更是天津医科大学的奠基人——他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任院长32年;同时作为我国临床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他牵头成立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在甲状腺疾病、氟骨症研究领域硕果累累,更推动“食盐加碘”成为消除碘缺乏危害最佳策略,守护亿万百姓健康。临终前,他留下“四献”遗嘱:献存款、献藏书、献住宅、献遗体供教学解剖,这份无私奉献至今感染着一代代医务工作者。
话剧以实习医生李俊峰参观朱宪彝纪念馆为切入点,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非线性叙事,通过四个篇章串联起朱宪彝人生的关键片段:1922年开启的求学从医之路,推动“食盐加碘”时深入云贵川冀偏远地区调研的艰辛,新中国成立初期克服资金短缺、师资紧张筹建天津医学院并推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实践,以及晚年立下“四献”遗嘱的无私。全剧不止于罗列事迹,更着重对比不同时代医者的初心,传递“技术在进步,‘医者仁心’本质不变”的核心思想,为当代医者树立“薪火相传、医术济世”的精神坐标。
学生担纲
唤醒内心对医学的强烈使命感
与专业话剧团队不同,该剧主演团队以医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为主,部分学生还参与导演、编剧工作。饰演朱宪彝的第二临床医学院二年级学生董子豫告诉记者:“最初被选为主角时,我对老院长的了解只停留在名字和‘四献精神’的概念上。拿到剧本后,我反复研读他的事迹,不断追问‘他为何走上学医道路?为何倾尽一生兴医办学?’慢慢才明白,他的选择源于对百姓疾苦的共情,源于‘医者仁心’的纯粹信念。这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是老院长唤醒了我内心对医学的强烈使命感。”
对董子豫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跨越年龄与阅历的角色塑造。他说:“从青年到老年的跨度太大,我没足够的人生经验,只能靠反复读剧本、看历史影像。排练时总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看着百姓因疾病受苦,看着老院长为建医学院四处奔走,这种代入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医者责任’的重量。”
细节演绎
传承“医之大者,为国为民”信念
这种“从心出发”的创作理念,在角色塑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剧总导演刘祺说:“朱宪彝从青年到老年的全年龄段戏份,均由一人贯穿,需在舞台上快速完成换装与状态切换,其中一次紧张的‘抢妆’环节,既考验演员应变能力,也展现了团队协作的默契。排演过程中,学生们更展现出与角色相通的奉献精神,他们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坚持每天排练,常从手术室、教室直接赶赴排练场。”
为了让朱宪彝的人物形象更贴合真实,剧组还特别邀请其孙女朱宁参与指导,从细节处为剧目质量把关。刘祺介绍,最初剧本中朱宪彝对实习医生批评严厉,朱宁指出祖父实际态度温和,团队随即调整人物表现方式;她还修正了剧中部分医学名词的使用误差,进一步提升了剧目的专业度。
看完演出,朱宁难掩感动:“这部话剧演得非常好,特别感人,尤其被主演的表演打动。他从年轻演到老年,一人完成全剧角色年龄跨度,表现真实自然。爷爷就是这样的人——平和宽厚、为人善良,一生专注本职工作,不慕名利,内心纯净无杂念。他‘兢兢业业工作一辈子’的职业操守和人生态度,我一直记在心里。”
该剧不仅是天津医科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医学思政教育的创新载体。“艺术+思政”的美育新路径,让学生在角色演绎中与朱宪彝“心怀家国、德高医粹”品格产生情感共鸣,在与医学先驱的对照中思考“为何从医、为谁从医”的根本命题,让“医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火炬在当代学子手中接续传递。(记者 王洋 摄影 姚文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