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增长超预期,拿到了谷歌剧本?
更新时间:2025-11-25 21:03 浏览量:1
过去两周,港股因为美联储12月降息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对AI泡沫的争论,全球资金都降低了风险偏好,港股资金纷纷寻求到高息股里避险,例如像银行、保险股的走势是比较强的。
而互联网相关的公司也没怎么跌,因为说到AI泡沫,跟港股肯定是没关系的,像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投入还是相对克制的,投入的金额比例也不一样。
所以,近期港股的回调,主要还是资金面紧缩的影响所致 ,回调后的港股互联网ETF值得关注,第一权重是阿里巴巴,占比达到18.3%
港股互联网的三个催化剂
虽然市场在讨论AI泡沫,但实际上美股的AI进展十分之快,反倒我觉得是给阿里、腾讯打了个样,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叙事未来可能会演变成现在谷歌的路线。
1.阿里:自研芯片+AI大模型的重新估值
上周,谷歌推出了Gemini 3和制图大模型Nano Banana pro,Gemini 3的跑分第一,收到用户的好评如潮,Gemini的风评开始反超Chatgpt。
而Nano banana pro再度火爆全球,制图模型开始进入到高清时代,图片的细节,推理都有明显的进步,让市场意识到多模态模型会带来巨大流量,但市场还没给谷歌大模型估值的,这块是要开始给估值了。
更重要的是,Gemini 3是在谷歌的自研芯片TPU上训练的,这让市场对有自研芯片的公司开始多加关注。例如,阿里和百度的自研芯片业务,市场也没有给估值,倘若接下来阿里云维持高增长,用户的反馈不错,那可能阿里也会开始把自研芯片出售/租赁给外部客户。
像百度就已经有出售芯片给外部客户了,根据JPM在11月23号的报告里提到,他们认为百度云的业务估值达到340亿美元,因为昆仑芯片的销量增长。
所以,光靠百度昆仑芯这里的估值,大概就能为百度贡献近2500亿港元的估值,当AI云和自研芯片的叙事成立,带来的拔估值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显然阿里也有机会参与到AI云+自研芯片的重估叙事里,尤其是阿里在国内市场的AI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根据高盛的观点,高盛认为阿里是中国AI全栈解决的稀缺标的,结合了AWS+OPENAI+Oracle,以及谷歌的全套解决方案,阿里拥有自家的自研芯片,以及接下来可能会扩展到苹果的合作。
高盛还称,市场低估了阿里云在国际云领域的增长潜力,以及国际云的收入还要给独立的云估值,所以阿里的叙事非常吸引外资,尤其是在近期看到Google用TPU训练出最好的Gemini 3模型后,阿里的叙事几乎是一模一样。
2.阿里业绩,阿里云增长超预期。
从阿里刚发布的业绩来看,阿里巴巴第二季度(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三个月)营收2,478.0亿元人民币,预估2,452亿元人民币。其中,市场最关心的阿里云收入增长34%至398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增长30%,云业务的EBITA为36亿元,也高于市场预期的33%预计。
阿里在财报里称:旺盛的AI需求推动云只能集团收入进一步加速,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4%,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9个季度实现3位数增长。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徐宏表示:「我们的核心业务收入保持强劲增长,AI 收入在云外部商业化收入占比提升,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 10%。我们将利润及自由现金流投向未来布局,短期盈利能力预计将有所波动。
阿里云的增长超预期,这也有助于市场继续讲类似于谷歌AI全栈式的叙事,两者做的事情越来越相似。
3.从资金流向来看,截止11月21日,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的未平仓卖空数占总股本的0.42%、1.15%、4.44%、1.33%,分别位于历史24.1%、99.3%、97.7%、96.4%分位数水平。
换句话说,阿里/美团/京东的卖空股数已经达到历史极值。尤其是在阿里基本面+叙事向好的情况下,见底反弹应该不远了。
再从近一周南向资金的动向来看,显然作为聪明资金的南向已经开始大力抄底港股科技了。以及雷军也开始拿钱回购小米,市场的信心正在回升。
再从南向资金的选择上看,近5日南向资金买入阿里107亿港元,买入小米33亿港元,买入腾讯20亿港元,买入美团10亿港元。
互联网股和电商行情的拥挤度也处于年内较低的位置,接下来港股若有表现,那市场资金大概率还是会选择互联网股,符合业务有增长,估值不高,拥挤度偏低的三要素。
那么,在12月降息逐渐明朗,加上阿里亮眼三季报的带领下,接下来互联网股有机会迎来一轮反弹。
那在这种Beta反弹下,其实用ETF的方式来做配置是更好的方式,既能降低科技的波动,也能提升科技行情的大Beta,港股互联网ETF和香港大盘30 ETF都是不错的标的,这两只ETF的持仓足够集中,阿里的持仓占比为18%。
其中,香港大盘30 ETF的持仓,主要由互联网股+高息红利股所组成,所以进可攻退可守,适合稳健增长的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