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害刘胡兰的真凶,1951年看歌剧阴笑:杀人的是我,戏里却无我
更新时间:2025-11-26 11:30 浏览量:2
1951年春,山西运城,万人空巷。
歌剧《刘胡兰》在新建的人民剧院连演三十场,台上铡刀落下,台下哭声一片。
没人注意到,最后一排坐着个戴毡帽的矮壮男人,嘴角抽动,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冷笑:“杀人的是我,戏里却没有我。”
他抬手摸了摸刮得铁青的下巴——那里曾经垂着一把乱草似的大胡子。
他叫张全宝,阎锡山部215团1营特派员,1947年1月12日亲手把刘胡兰推向铡刀。
彼时,刘胡兰的故事经过文艺科“三审五改”,已变成一部节奏紧凑的“斗争教材”:地主石佩怀勾结阎匪,少女识破阴谋,带领群众反清算;阎匪连长“许得胜”恼羞成怒,铡死刘胡兰。
但真正的凶手并不叫许得胜,也不是戏里那个歪戴军帽、斜挎战刀的反派演员。
张全宝在黑暗中用指甲掐自己的虎口,疼痛告诉他:“我还活着,他们却把戏演错了。”
散场灯亮,他压低帽檐,混进退潮似的人海。
没人认出他——除了一个人。
王连成,原72师文书,曾在张全宝手下抄写过花名册。
两人擦肩而过,王连成猛地刹住脚,后背的汗瞬间浸透粗布褂子。
“那道疤,左眉尾到颧骨,像一条蜈蚣——是他!”
当晚,王连成来到运城看守所,他扑到门口,冲值夜战士吼:“报告!我要见李局长!我认得杀害刘胡兰的真凶!今天在剧院见到他了!”
当时,镇反的风声一天比一天紧,王连成的老同事被提走了不少,都一去不回。他知道自己的历史污点足够枪毙两回,但是政策上也号召检举立功,这是他保命的最好机会。
万荣县公安局局长李永太听闻消息连夜赶来,他提灯照在王连成蜡黄的脸上,震惊且疑惑地问道:“谁?”
“215团1营的特派员张全宝,大胡子,左脸疤,就是他亲手杀害的刘胡兰!我今天见到他时,胡子已经没有了,但是左脸上的那道疤我绝对不会认错!”王连成努力地让自己的声音变大,似乎在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李局长没吭声,只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详细情况。
第二天,公安处收到加急电报:“速查原阎军215团1营特派员张全宝下落,如有,立即拘押。”
落款:山西省公安厅政治保卫处。
张全宝,山东聊城张家沟人,1919年生,十岁随父母闯山西。1942年加入阎锡山的部队,凭借着一股狠劲立刻在军中崭露头角。1946年冬,张全宝任215团1营特派员,进驻文水县,地主石佩怀特地为他摆酒接风。
在酒宴上,石佩怀跟他说:“云周西村里有共产党,经常破坏我的好事!”
1947年1月12日,张全宝率部包围村子,刘胡兰等七人因叛徒的出卖被捕。
刘胡兰面对张全宝的铡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任凭张宝全怎么问,都不肯吐露其他同志的藏身之所。
恼羞成怒的张全宝将刘胡兰推到铡刀前,让士兵按头,自己踩铡刀柄,咔嚓一声,血喷三尺。
当晚,他亲手写下报告:“毙匪首刘胡兰以下七名……”
1949年4月,太原战役胜利结束,215团被全歼,张全宝混在俘虏里。
他偷了死人的证件,当解放军甄别时,他跪在地上哭道:“俺叫张生昊,被抓的壮丁,没杀过人。”
就这样,张全宝蒙混过关,在经过教育后被释放。
1950年春,他回到运城,剃掉标志性的大胡子,在鼓楼根下摆了个烟摊。
他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
一、不去文水县;
二、不照相;
三、不喝酒,怕醉后说胡话。
前两条,他守住了,但第三条没守住。
1951年4月,歌剧《刘胡兰》在运城热演。他自然知道刘胡兰被害的全过程,但是他还是非常好奇歌剧里是怎么演自己的。
有一天,邻居娶媳妇,刘全宝忍不住多喝了几杯酒。他借着酒兴,走进了剧院。
刘全宝本来想去看看自己在歌剧里的形象,却发现歌剧里根本没有自己。一直担心被捕的他,这下子高兴了起来,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他又岂能想到,当日在剧场里,居然有认识他的人——王连成。
5月8日,运城公安经过侦察,终于锁定了刘全宝。当日,三十名便衣包围了刘全宝的家,逮捕了他。
他起初还狡辩道:“公安同志,你们认错人了,我叫张生昊……”
但是,当他在公安局见到王连成后,什么谎言都兜不住了。
后来,张全宝被押往文水县云周西村,当年亲历过刘胡兰被害过程的老人纷纷出来指认,确认张全宝就是凶手!
6月24日,张全宝在当年杀害刘胡兰的观音庙旧址接受公审。
审判长宣读判决书,声音被扩音器拉得又长又冷:“……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张全宝当场被执行枪决,人群静默了三秒,随后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村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纸剪胡兰花抛向天空,白的、粉的、紫的,像一场迟到的清明雪。
一个月后,文化部派专人到山西,收集审讯记录、枪决照片、群众口述。
歌剧《刘胡兰》剧本被紧急召回北京,重写第三幕。“许得胜”被拆成两角:帮凶许连长、主凶张特派员。
重演那天,扮演张全宝的男演员一出场,台下便有低低的骚动: “像!就是那个张全宝!”
歌剧就此完整,再无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