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不要将是非与艺术混为一谈!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魅力怎容污蔑

更新时间:2025-04-10 15:00  浏览量:3

1960年,一部由梁信编剧、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倾情演绎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横空出世,公映之后,举国轰动!海南岛的蕉风椰雨,那如诗如画的奇特景观,以及洪常青、吴琼花两位主角的飒爽英姿,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观众的脑海中。那首《红色娘子军连歌》,“向前进,向前进”的旋律,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红色浪潮,响彻了大江南北,激荡着人们的心弦。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让革命题材的作品焕发了新的生机,也激发了文艺工作者们的无限创作热情。1963年,中央芭蕾舞团顺应时代潮流,将《红色娘子军》提上了改编日程。他们怀着对30年代中期海南岛武装斗争中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歌颂之意,决定将这部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改编成芭蕾舞剧。

1963年,中央芭蕾舞团上演了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恩来总理观看后,深感中芭应该走自己的路,进行自主创作。总理提议的题材是外国革命历史事件,希望中芭能够借此机会,展现中国芭蕾舞团的独特魅力和创作实力。

1963年底,林默涵组织召开会议,落实总理的建议。林默涵提议改编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民族团结题材的剧目,比总理提议的外国历史题材又进了一步。思路一打开,李承祥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了电影《红色娘子军》的身影。他深知,这部电影不但在国内反响巨大,还在国际上获得了殊荣。剧中人物琼花、洪常青、南霸天性格鲜明,芭蕾舞又是以女性舞蹈为主,加上海南的热带自然风貌和黎族特色,娘子军题材再合适不过了。

1964年2月,创作组踏上了前往海南的征程,深入生活,寻找灵感。途经广州时,他们特意拜会了《红色娘子军》电影剧本的作者梁信。梁信非常高兴,并重新写了剧本提纲,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海南,创作组乘着部队安排的卡车,到处颠簸,深入基层,寻找创作的源泉。他们在琼海万泉河一带拜访了五六位前“娘子军”战士,聆听她们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感受那份革命的热情和坚定。在通什,他们参观了地主张抹贡(绰号南霸天)的“展览”,亲眼见证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还在屯昌部队下连当兵,练习立正、稍息、刺杀等动作,亲身体验军旅生活,为芭蕾舞剧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就在这条充满艰辛和汗水的路上,芭蕾舞剧本逐渐琢磨成型。大纲由李承祥执笔,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将电影中的故事和情感完美地融入到了芭蕾舞剧中。3月,创作组回到了北京,向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作了汇报,并获得了肯定。

为了赶在国庆上演,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在7月份就排完了。之后,创作组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大同进行集体军训,进一步磨练演员们的意志和体魄,为即将到来的演出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这样,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终于在国庆佳节之际,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再次掀起了红色浪潮,成为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经典之作。

1964年,根据电影改编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院隆重上演,由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演。这部舞剧由李承祥、王锡贤和蒋祖慧共同编导,吴祖强、杜鸣心等作曲大师倾情打造。女主角琼花由白淑湘饰演,她的舞姿矫健而充满力量;吴静珠则饰演了连长一角,英姿飒爽;男主角洪常青由刘庆棠扮演,他的形象高大威猛,充满了革命者的坚定与勇气;李承祥还亲自上阵饰演了地主南霸天,将这个角色的狡猾与残忍演绎得淋漓尽致。主要女配角由赵汝蘅饰演琼花的战友,万琪武则饰演了老四,一众演员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中国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的壮丽画卷。

舞剧讲述的是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毅然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在他的指引下,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逐渐成长为一名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地向前迈进,继续着未竟的革命事业。

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诞生之日起,就赢得了多方好评。在芭蕾舞台上,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完美融合,实现了中国芭蕾舞的风格化,为世界芭坛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红色娘子军》以完美的舞蹈形式,创造出了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舞剧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五人舞、群舞的动作和节奏处理都服从于整部作品的内在情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舞剧篇章的风格、气质和意境。舞蹈家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剧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舞蹈艺术的美,离不开“稳、准、敏、洁、轻、柔、键、韵、美、情”这十个字。舞蹈艺术如果失去了动作、技巧,缺少表达感情的舞蹈美的形式和手段,就等于没有舞蹈艺术。而《红色娘子军》在美的形式构成方面,确实下了极大的功夫,完成得相当到位。

比如,吴琼花与敌人搏斗的场面,就是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一连串的上步转、平转的控制舞姿,既提炼了舞蹈语言,又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舞者们娴熟的技巧,将戏剧效果推向了高潮,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紧张与激烈。此外,舞剧中还融入了海南当地的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如抒情的“斗笠舞”、剽悍的“五寸刀舞”等,这些本土舞蹈元素与芭蕾舞的融合,使得“娘子军”的飒爽英姿更加牢固地印在了观众的心中。射击、投手榴弹等军事动作,也早已超出了西方古典芭蕾的形象定势,令人耳目一新。

音乐在艺术中,常常扮演着烘托气氛、衬托人物、营造氛围的角色,它如同一位默默奉献的配角,从不抢夺主角的风头。在创作群体看来,舞剧音乐更是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舞剧音乐必须从革命的内容出发,要服从舞蹈,要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服务。”这一原则,如同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确保了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完全“服从舞蹈”之后,音乐便成为了一种图解情节与人物心理的辅助手段。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这一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洪常青在南霸天的巢穴中英勇出场时,乐队立刻奏响了常青主题,那激昂的旋律仿佛就是洪常青坚定信念的化身;当他在刑场上回忆以往的革命岁月,乐队又奏出了娘子军连歌主题,那熟悉的旋律让人瞬间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而吴清华等人缅怀洪常青时,乐队再次奏响常青主题,那深情的旋律让人不禁泪湿眼眶。

从音乐学层面来看,《红色娘子军》更是将西方传统、中国传统与现实要求相统一的具体体现。首先是旋律方面,“文革”时期的音乐创作注重旋律的民族性、时代性、革命化。在《红色娘子军》中,各音乐主题及重要段落都与民间音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清华主题的摹本就是民间音乐《江河水》,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仿佛就是吴清华内心痛苦的倾诉;第四场中的《万泉河水,清又清》直接取自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歌》,那清脆悦耳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海南的美丽风光之中;第三场中的《黎族舞》也是对黎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直接改编引用,那欢快的节奏、那动感的旋律都让人感受到了黎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五寸刀舞》、《女战士舞》等,都与民间音乐的旋律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红色娘子军》独特的音乐风格。

永恒的经典

1970年,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被拍成电影作为“样板戏”在全国放映,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部经典之作。而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不仅触发了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诞生,还引发了其他各个剧种的纷纷排演。仅京剧就至少有两个版本,1964年在中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中国京剧院四团首演了由田汉改编的京剧版《红色娘子军》;1972年,由杜近芳、冯志孝等人主演的京剧样板戏版电影《红色娘子军》公映,再次掀起了观看热潮。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1992年,《红色娘子军》以全剧的形式再次与广大观众见面。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的赵汝蘅女士曾说道:“1992年,中央芭蕾舞团决定重新排演《红色娘子军》,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艺术水准是有目共睹的。”的确如此,《红色娘子军》属于一个时代,是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经典。无论何时去欣赏、去品味,它都依旧味属经典,都依旧深受人们的喜爱。那激昂的旋律、那优美的舞姿、那感人的故事,都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