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展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穿个内裤有多难?

更新时间:2025-04-21 09:07  浏览量:2

01

1932年12月16日早上9点多钟,位于东京繁华闹市区的“白木屋”百货商场底层突发火灾,商场人员纷纷爬到楼顶躲避。

很快,消防车从四面八方赶来,但当时日本消防车的云梯根本上不到八层。

怎么办?

领导让一名消防员从外墙爬到楼顶,系一捆安全绳在楼顶,让受困者攀着绳子下地面。

男人们率先攀绳下降。

可女人们却扭扭捏捏起来。

为啥?

因为她们没穿内裤,这个视角,不是全让人看光了吗?

于是有些女性刚下去一点,下面的热浪冲上来,把和服下摆冲得飞起来,情急之下,伸手去捂住和服下摆,结果...啪叽...啪叽...

后面的女性一只手捂住下摆,一只手抓绳子,可单手攀绳子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啪叽...啪叽...

共有14名女性不幸遇难。

02

为什么这些日本女性不穿内内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穿和服没法穿内裤。

和服下摆的长度直接到脚脖子,上厕所,两只手得把下摆高高提起,不然就得沾翔。

不光日本,咱的老祖宗也一样。

先秦时候,贵族的衣服是“上衣下裳(cháng),也就是上身穿衣服、下身穿裙子,无论男女。

裙子下摆都非常长,甚至拖地——为了显示贵族身份,突出走路时威严端庄。

因为裙子下面光着屁股,坐下时容易“走光”,尤其那时候还没发明椅子,都是坐地上,那双腿一分开,啧啧…

于是只好采取“跽”的坐姿,也就是跪坐,双膝着地,屁股压在脚后跟上。

这种坐姿不会走光,但缺点嘛…就是跪久了脚麻,还容易造成罗圈腿。

后来中国人发明了椅子,又穿上了裤子,不再跪坐,罗圈腿就少多了。

不过日本一直都是跪坐,所以罗圈腿特别多。

当然,这是后话。

03

裙子下面光着屁股,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冬天冷得受不了。

那年头又没有加厚丝袜,怎么办?

老祖宗发明了“绔”。

什么是“绔”?

《说文解字》里的定义是“胫衣”,也就是穿在小腿上的衣物。

说白了就是两条裤管,用带子系在腿上帮助御寒,就暖和多了。

但“绔”是没有裤裆的,类似今天的开裆裤。

为什么搞成开裆裤的样子,上面已经说了,为了方便上厕所。

有了“绔”,冬天腿上就暖和多了。

PS:

不知道为什么日本没把“绔”学了去,一直都那么光着两条腿?

古代的绔和穿着效果

04

贵族不用干活,穿长袍服问题不大,但普通百姓要每天干活,穿那么长的袍服不方便。

再说也穿不起。

因此都是穿“短褐”的,也就是短短的上衣,方便劳作。

那下身呢?

要是没有袍服的遮挡,你再穿着“绔”,那可就太社死了。

于是聪明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犊鼻裈”。

就是把一条三尺长的布做成一条短裤,裤腰中间有一条裤裆用于遮羞。

由于布的长度太短,就没有裤管了,只能到大腿根部,看起来像今天的三角内裤。

汉代墓葬画像石 穿“犊鼻裈”的劳动者形象

编辑

“犊鼻裈”是“下里巴人”的标签,贵族绝对不穿。

因为这一点,西汉时候的大文豪司马相如,为了逼老丈人卓王孙接受他和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私奔的事实,让卓文君负责卖酒,自己则每天光着膀子,只穿着个“犊鼻裈”在炉子上烧酒。后来卓王孙看到了,实在是感觉太社死了,于是只好给了他们两口子一百万钱,让司马相如这小子别再穿“犊鼻裈”丢人现眼了。

也就是说,司马相如靠着一条内裤搞到了一百万。

05

贵族穿开裆裤,打工人穿有裤裆的内裤。

由此又诞生了一个名词——“纨绔子弟”。

啥是“纨”呢?

就是绣有花纹的锦缎。

您想想,那“绔”穿在大袍子下面,别人根本看不到,完全没必要用那么高级的锦缎来做“绔”,能用上“纨”来做“绔”的人家,那肯定不是一般的富贵。

因此“纨绔子弟”就专指那些穿着锦缎开裆裤的高级公子哥儿。

日本人其实也有自己的“犊鼻裈”,那就是兜裆布。

因为穷,日本的劳动人民一直也穿不起裤子,很多时候下身就一条兜裆布遮羞。

直到二战时候,日本兵里面穿的还是兜裆布。

06

老祖宗是怎么不再穿开裆裤的呢?

这事儿得从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说起。

汉昭帝继位的时候十二岁,大权由大将军霍光主持。

后来霍光把外孙女嫁给了汉昭帝当皇后,可老霍又担心后宫佳丽太多,让别的嫔妃生下儿子,那自己的外孙女不就得失宠么?

于是,老霍下了一道命令,让后宫所有女人都把自己的“绔”缝上裤裆。

裤裆缝上了,加上用带子系紧裤腰,皇上想办事儿,也没那么方便了,万一半天解不开裤腰带,皇上的兴致肯定就过去了。

时间一长,连裆裤反而成了大家都约定俗成的内裤样式。

但东汉的汉灵帝上台以后,这个好色之徒觉得嫔妃和宫女都穿着连裆裤,十分不利于自己办事儿,于是又把裤裆拆开,穿回了开裆裤。

这事成了汉灵帝的洗刷不掉的黑点。

这种连档内裤,被称为“亵绔”,成了中国女性身体最后的底线。

就算官府处死女犯人,按例都要扒了上衣,露出胸部,但保留“亵绔”。

07

亵绔虽然起到了内裤的作用,但还有两个不方便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脱裤子不方便。

古代是没有松紧带,脱的时候得先解开带子的扣。

前面说了,古代贵族女性裙子下摆都很长,上厕所都得有仆人帮着提裙子,现在穿上了亵绔,上个厕所还得再有人帮着解裤带、系裤带,那叫一个麻烦。

第二个就是亵绔和咱们今天的内裤比起来,因为面料远没有今天这么轻软高弹,裤管又长到小腿,所以下身活动受影响。

尤其是裤裆位置,用丝绸还好,如果用传统的麻布,一旦扎紧裤带,裆部就卡得难受。

正因为如此,即使有了亵绔,很多人还是选择在裙子里面穿开裆裤。

比如:

《清明上河图》里,船上晾晒的几条成人开裆裤:

浙江台州黄岩出土的宋代赵伯澐墓中,也发现了好几条成人开裆裤:

说明一直到宋代,开裆裤依然流行。

08

元代以后,开裆裤终于消失了。

为什么呢?

两个因素:

第一个: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变了。

宋代以后,传统的长下摆的袍服逐渐走向衰落,受到蒙古服饰的影响,下摆明显缩短,而且两侧出现了开衩,大大方便了活动。

也不能再穿开裆裤了,容易走光。

第二个:衣服的面料变了。

几千年来,衣服的面料主要就两种:丝绸和麻布。

丝绸太贵,一般人穿不起;麻布太粗糙,不舒服。

从元代开始,棉纺织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棉布比麻布轻软细腻很多,用来做裤裆就舒服多了,取代麻布成为了新的主流面料。

棉裤带也要比麻裤带有弹性、更方便解开。

从此以后,开裆裤就坐小孩那一桌了。

09

到了清朝后期,内裤,尤其女性内裤又悄悄发生了变化。

清朝之前,长裤可以说是男人的专属物,女人都是穿裙子,即使穿着裤子也是作为内裤的“亵绔”,本质上只是防下身走光的作用,有点类似今天的打底安全裤。

但清兵入关后,汉人发现,原来满人女性也是穿裤子的。

为啥呢?因为满女和男人一样骑马,骑马就得穿裤子。

一开始,汉女坚持自己的着装习惯,清代前期的汉女画像,基本都还是传统的襦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女发现了穿裤子的各种好处——比裙子方便穿脱,比穿裙子行动方便,同时还不怕走光,冬天还更保暖…

就这样,到了清中期,汉女也逐渐开始穿上了裤子。

但汉女不用骑马,因此裤子相对更肥大,有点像裙子的样子,所以也叫“裙裤”。

穿上了裤子,作为内裤的“亵绔”也就不用搞那么长了,又费布料又不舒服。

于是从晚清到民国,女性内裤开始变短,从小腿渐渐缩短到了大腿上半部,样式接近今天的四角内裤。

当然,那个年头能穿得起内裤的起码都是家境还可以的,因为内裤肯定不能只有一条。

穷人哪有闲钱?正经裤子还少有呢…

10

中国内裤样式发生变化的时候,西方内裤也在发生变化。

18世纪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女性也是不穿内内的,妨碍上厕所。

那个时代的西方人也不爱洗澡(因为基督教的教义认为裸露身体是罪恶的行为),身上臭得很,全靠香水遮盖。

你要是穿着内裤再长期不洗澡,会臭到你怀疑人生,还会滋生各种细菌。

于是意外走光的事件频频发生。

171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访问巴黎,巴黎市民万人空巷,争睹彼得大帝的风采,没想到有个妇女被人群挤倒在地,摔了个四脚朝天,裙底的“真空地带”让彼得大帝大饱眼福;

十年之后,巴黎的一家剧院的芭蕾舞女演员在表演时也是不小心摔倒,“真空地带”让全场观众看了个干净……

这样的走光事件实在过于伤风败俗,法国政府只好强制干涉,要求芭蕾舞女演员上台表演时必须穿内裤。

芭蕾舞女演员就成了第一批穿上内裤的西方女性。

但为了上厕所方便,也选择了和中国人一样穿开裆裤。

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妇女被卷入了工业生产之中,以往那种长裙已经非常不合适了,逐渐穿起了专属于男人的裤子。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宗教神学的衰退,大家开始明白了经常洗澡的重要性,就算没条件洗澡,也要每天洗屁股,这样再穿着合裆的内裤也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而且,19世纪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发明——尼龙松紧带。

有了这个神器,内裤的裤腰完全可以根据各人的肥瘦自动进行调节,穿脱内裤,再不用像以往那样系腰带解腰带了,非常方便。

11

到了20年代,尼龙松紧带的内裤传入中国,一下子让中国女性爱上了。

但那个时候中国自己生产不了,全靠进口,价格相当昂贵,拥有一条尼龙松紧带的丝绸内裤,是那个年代上层社会女性的标志之一。

与尼龙松紧带一起进入中国的,还有更新潮的内裤样式。

之前咱们说过,清代到民国初期的内裤基本上是裤腿到大腿的四角裤样式,可是西式的新潮内裤却直接把裤腿缩短到了大腿根部。

这个变化,让内裤不再只是遮羞的玩意儿,一下变得性感起来。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内裤和从西方进入中国的胸罩一起,成为了性感的标志。

中国女性此时正处于身体解放运动的高潮中,思想前卫的新女性脱掉了衬裤,直接旗袍露出两条美腿。

随着旗袍开衩越来越高,这种到大腿根部的新潮的三角形内裤也更加适合。

取代了传统的四角形内裤。

当中国传统男士们还在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时候,男士三角内裤也迎面而来了——

1935年,美国JOCKEY公司推出了第一款男士三角内裤。

这款三角内裤一改中国传统内裤宽松肥大的样式,采取了紧身贴合肌肤的样式,裤腿也直接缩短到大腿根部。

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更加利于平常的行动,冬天还可以让裤裆更保暖。

但因为这种内裤会让“兄弟”十分突出,因此也被很多人视为“伤风败俗”。

在中国新女性们欣然接受三角内裤的时候,中国男人居然极少人能接受三角内裤,甚至一直到80年代,中国男人绝大多数还不能接受这种内裤,依然以四角内裤为主要样式。

其实,换个角度看,三角内裤不过是祖先的“犊鼻裈”的现代版而已,历史只是掉了个头,中国人却已经接受不了它了。

12

转眼到了50年代,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第一家尼龙生产企业终于得以建立,自己可以生产尼龙松紧带了,尼龙松紧带内裤再也不是奢侈品,逐渐成了大众的日常衣物。

而在式样上,男士内裤依然保持着四角裤的特点,女士内裤则延续了民国时期高腰三角裤的特点。

到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人发现,这几十年里,西方内裤已经如此开放——男士内裤变得更加贴身,女士内裤改为低腰三角了,还出现了局部镂空、蕾丝、豹纹等性感元素。

弄得中国女性都不好意思看电影画报上的外国女明星的内衣照。

但不好意思归不好意思,打破身体的束缚就是必然的趋势。

渐渐地,中国年轻女性也开始接受了...

13

小小一条内裤,折射的是一个民族衣着传统的巨大变化,以及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漫漫历程…

场馆介绍
北京展览馆成立于1954年,它是毛主席亲笔题字、周恩来总理主持剪彩的北京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展览馆。全馆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拥有展览公司、莫斯科餐厅、影剧场、合资宾馆、星湖饭店、广告公司、糕点厂、冷饮厂、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地铁西直门站、15路、19路、26路、65路、107路、716路、812路、814路等北京
北京展览馆剧场